耳闷、耳鸣、听力减退应警惕分泌性中耳炎

2016年09月13日08:16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最近耳朵好闷,而且自己说话时自己觉得声音很大。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提高警惕,这很有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那么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预防与治疗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安徽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刘钢主任医师。他对分泌性中耳炎做了详细的介绍。

(图片来源:人民网)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过去又有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之称,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发病率以小儿为高,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多见于易患上感疾病的冬春季节,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该病的主要症状有:耳内胀闷堵塞感,似有棉花塞耳,甚则伴耳微痛不适;听力减退,可伴自听增强。鼓室积液较稀时,听力可随头位而变化,如头前倾或仰卧后,因积液离开蜗窗,有利于声音传导,故听力可暂时改善。小儿患者多无主诉而易被忽视。耳鸣,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有如机器声、风声,或“劈啪”声。有时哈欠和擤鼻时可出现耳内气或水声,运动与摇头时耳内会有水的流动感。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致病因素

中耳低毒性细菌或病毒感染,诱导产生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组胺、5-羟色胺、溶酶体等),尤其是病原菌的内毒素,对中耳局部黏膜具有致病作用。

中耳黏膜免疫防御系统受损。I型变态反应与本病的关系虽然还不能肯定,但在中耳渗出液中可以检测到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疾病,由此引起中耳黏膜和咽鼓管免疫的病理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鼓室积液。

此外,神经源性炎症机制,以及一些易患因素如年龄、季节、环境、遗传因素等,也可引发本病。

分泌性中耳炎的综合治疗

加强病因治疗,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清除鼓室积液。辨证论治对控制复发,尤其是改善慢性病有独到之处,同时应注意配合利湿通窍法的应用;

治疗邻近器官病灶: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病变,如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炎、鼻咽炎等;

抗生素的应用:急性期适当配合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有助于炎症的消退;

抗变态反应药物的应用:必要时选择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西替利嗪等,以抑制变态反应;

激素的应用:急性期可适当应用皮质类固醇药,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或联合应用表面活性物质或其激活剂。

局部治疗

黏膜收缩剂滴鼻:可用呋麻液等,以利于咽鼓管咽口开放,通气引流;

咽鼓管吹张:可选择捏鼻鼓气吹张法,或金属导管吹张法;

鼓膜按摩:以食指插入外耳道口,轻轻摇动数次后,突然拔出,重复10次;或以两手掌心稍用力加压于外耳道口后,突然移开,反复20次;

鼓膜穿刺排液:急性期鼓室积液明显者,可行鼓膜穿刺抽液,有利于迅速改善听力,缩短疗程。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者,可行鼓膜切开置管术。

预防此类疾病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注意:

鼻塞流涕时,应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不宜用力过猛,同时禁行咽鼓管吹张法;

治疗原发疾病,如感冒、鼻病、咽疾等;

本病急性期应设法治愈,以免迁延成慢性,或遗留中耳粘连,增加治疗难度。(喻琦 郑斌)

本文由首钢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姚震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李贺(实习生)、肖玲)

推荐阅读

四种中秋果果皮比药都管用 别扔啦! 中秋节期间,也是一年中水果品种最丰富的时节,除了目前热销的葡萄、提子、苹果、梨子、石榴、蜜枣、龙眼、西瓜等,青皮桔、蜜柚等也于近期也纷纷上市。据悉,大约在中秋节前一周,市场会进入节日水果的采购高峰期。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流鼻血仰头举手根本没用!九大口口相传的假偏方 平日里,一些突发的小伤小痛总让我们措手不及,去医院来不及或者太折腾,不由得就去寻求偏方协助。网络的普及更是让偏方遍地,但靠谱的可真不多,很多时候不仅不能缓解症状,还可能伤身体,严重的可致命!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