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网络,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不去商场就能买到心仪商品,不必舟车劳顿就能和亲友无限畅聊……基于这点,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宅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在全球年轻人中流行,并逐渐衍生出“宅文化”。虽然“宅”是个人生活的自由选择,但各国专家还是对此表示了担忧。
多国民众都爱“宅”
小张是北京一家公司的白领,整日忙忙碌碌,每周最盼望的就是周末。一到放假,蒙头睡到自然醒,起来后就是看电影、看漫画、刷朋友圈、更新微博。家里备着泡面和零食,饿了就随便吃点,困了就倒在沙发上睡会儿,十足的“周末宅女”。“有时,我也想出门和朋友逛街,但起床、梳洗、打扮完已经是下午了,想想就算了。”小张说,上班5天已经够累了,周末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
“在自己的空间里能让我找到安全感。”“宅男”小王毕业两年来换过数次工作,一次次的工作让他尝尽职场的辛酸。半年前,小王辞去工作后,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家度过,购物选择“淘宝”,吃饭就叫外卖,在网上玩游戏、看电影、聊聊天……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自在的生活状态,无拘无束。为此,小王家人抱怨他荒废时光,不止一次劝他振作起来。
像小张、小王这样的“宅族”如今十分庞大。国内调查发现,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宅”,22.4%的人最长一周都“宅”在家,除了吃饭就是对着电脑。“宅生活”国外甚至比我们还糟。
日本是“宅人大国”,“宅人”这个词就是他们发明的,日常谈话中,日本人习惯将宅人称作“阿宅”。2011年,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调查发现,日本约有阿宅2285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5个日本人中就有1人是阿宅。日本“草食男”的叫法就是指很多男性因为宅而变得非常柔弱,毫无进取之心,且多是啃老。他们以消极遁世的心态活着,不去找份稳定的工作,而是打打零工、买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未来不做打算,也不成家。日本社会因此担心“日本不会毁在阿宅们的手里吧!”
德国人也很“宅”。前不久,一项调查发现,一半德国人都爱宅在家,这一生活方式导致50%的德国人几乎从不运动。为此,德国社会经常发起类似“动起来,德国!”的运动,呼吁大家走出家门。英国广播公司则报道说,英国18~30岁年轻人中,约四成都是“宅男宅女”。2009年,《韩国日报》的报道称,该国约有10万名“宅族”青年。
“宅”往往是为了逃避
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看来,人们越来越“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居住形态的变化。过去,住宅区多是平房、筒子楼,厨房、厕所需要共享。如今,住宅功能一应俱全,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吃喝拉撒,给人们宅在家里提供了方便。其次是社交方式的颠覆。网络的发展让虚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即使不面对面打交道,也可通过电脑和网络满足大部分工作、交际需要,宅在家的效率不受太大影响。第三是压力的增大。拥挤的人群、残酷的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家无疑成了“宅族”的温暖港湾。他们可以在家自由自在,做真实的自己,不必看人脸色,关上房门享受自己的生活。最后是个性使然。“宅男宅女”大多是“80后”“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适应了独处的生活方式,不爱和外人交流,更喜欢安静地自娱自乐。还有一些人在社交中受过伤,产生了与人沟通的恐惧,也喜欢封闭自己。
日本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在反思为何日本的阿宅越来越多。他们认为,日本人性格趋于内向,本就不擅于表达。另外,日本家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造成孩子的成长过程几乎都和母亲在一起,父亲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孩子。在性格、人格、心理养成时期,日本人一般都由母亲言传身教,母亲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却无法提供父亲可以给予孩子的勇敢、冒险、理性,从而导致很多日本孩子阴柔有余而刚强不足。日本社会又是个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角力场,没有强大的内心,进入后只能惨败。很多日本青年初入职场时往往无法适应,一旦遇到欺凌或不公正待遇就更有挫败感,只好选择逃避,将自己反锁在屋子里,以求得到一些安全感。
生活太“宅”,身心俱损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沈雁英教授告诉记者,人们偶尔“宅”一下,有助缓解压力,但长期安于这种状态,很可能“宅”出问题。“宅人”最常见的问题是三餐不定,饿了往往点外卖、冲泡面、吃零食度日,这些食物多数含有大量的糖和脂肪,久而久之不仅损害肠胃,还会造成营养不良,增加患上多种慢性病的风险。他们待在家中,不是坐着就是躺着,即使吃得不多,但由于缺乏运动,容易热量超标,诱发超重和肥胖。由于时间自由,熬夜、晚起成了很多“宅人”的习惯,长此以往导致免疫力下降,疾病趁虚而入。德国洪堡大学医学院健康学者克洛泽甚至对《生命时报》记者说:“长期宅在家相当于自己坐等疾病找上门来,不仅威胁个人健康,还会加重国家医疗支出。”
除了身体,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彭旭表示,天天宅在家里,不用修饰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邋遢、不修边幅,还会丧失对生活的兴趣。人生来就是群居性、社会性动物,需要通过社交获得自身、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而“宅男宅女”终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上去是把外界烦恼关在门外,却可能让自己更焦虑。同时,由于缺乏当面交流,还易形成社交恐惧,变得封闭、孤僻,甚至引发抑郁症。
彭旭的担忧其实正在日本上演。很多日本宅人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一些阿宅甚至成为犯罪者。比如,日本埼玉县一名25岁的男阿宅,长年把自己关在房里,沉迷网络,性情变得易怒。一天,他的母亲在他睡着时打扫了房间,他醒后认为受到安全威胁,竟用刀杀死母亲。事实上,他一直依赖母亲养老金生活,母亲也是唯一能和他说话的人。
走出去才能找到生活目标
彭旭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交往的需要,也对外界抱有期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宅”,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都会由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而对此丧失兴趣。只有走出自己的小空间,进入现实的大世界,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想要走出“宅生活”,不妨从小事做起: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回归正常作息时间;多给自己创造接触外界的机会,从最亲近的人开始,比如和家人一起买菜、逛超市;约见知心朋友,逛街、聊天;制定旅行计划,定期出门旅行。
即便偶尔“宅”在家中,也要尽可能“宅”得健康。沈雁英建议,“宅”的时间最好是节假日,经历一周的繁忙,适当休息未尝不可,但别熬夜、晚起;一日三餐需要规律,尽量动手做饭;看电视、玩电脑切忌久躺或久坐,尽量每半小时活动一下;最好用一些修身养性的活动替代上网,比如听音乐、做瑜伽、练书法等。
在鼓励人们走出去方面,各国都在探索并呼吁。日本专家呼吁,减少社会压力、改变家庭教育现状是根本方法。另外,日本社会希望掀起崇尚开朗、自信、友爱的文化风潮,而不是一再的谦卑、忍耐,以便让人们彼此接受各自的不同和缺点。德国健康学者克洛泽建议,城市、社区和企业应定期组织健身活动、体育比赛,号召民众参与,让人们在运动中社交。
法国和德国相邻,可法国人却普遍不爱做“宅人”。2015年发布的《法国人休闲活动观察报告》指出,高达90%的18~34岁人群,常与亲朋好友外出休闲,比如去餐厅或酒吧、看电影或戏剧、参观文化展览等;年纪稍长的法国人,即使待在家里也不只是看电视,他们喜欢研究食谱、栽种植物、打理花园,或玩各种棋类游戏。
专家认为,法国人不爱“宅”在家可能有三个原因:首先,除去周末,法国人每年还有大约50天的带薪假期,调查显示,法国人拥有的自由支配时间位居世界第一,每天约有5小时用于娱乐消遣;其次,法国是世界上文化活动最多的国家,音乐节、电影节、美食节、科技节,人们总不缺少理由外出,在他们看来,走出家门能帮自己和孩子了解世界,与他人分享和交谈才能打开视野;第三,法国人普遍认为,网络虽然便捷发达,但真实的见面交流更好,因此一半的法国人都曾将网友转变为生活中的朋友,建立长期或短期的朋友关系。▲
(本文由本报驻日本、德国、法国特约记者李珍、青木、周曼娅,本报记者单祺雯采写)
冬天对这些人来说是个坎!有几点必须要注意 很多人都听过,老人过冬是个坎,很多老人在冬天去世,特别是高龄老人。老人要是能扛过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过一年。不管是研究数据,还是专家分析,事实也的确如此。 【详细】
温润益肾过“小雪” 3款食疗方推荐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南方地区北部也开始进入冬季。小雪节气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广州市中医医院杂病门诊主治中医师高三德提醒,我们要重视调养自己的情绪,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亦可配合药膳进行调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