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新闻要闻

“老人空巢”不可怕 居家和机构养老可让老人安享晚年

2015年10月22日08:59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老外养老 不靠儿女

养老路径

养老不靠儿女 不给孩子添麻烦

在不少中国老人的心中,“靠儿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国外老人如何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做得如何?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廖靖文:从我们采访所掌握的情况看,除了我国台湾地区外,其他地方老人的养老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不靠儿女,大多数根据自己的意愿为晚年寻找最合适的归宿。在德国明斯特硕灵莲茨养老院,我们与11位老人探讨了养老与孩子的关系,老人的回答出奇的一致,他们说,“我可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这个选择(入住老人院)我觉得很快乐”。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汤新颖:我们在德国、荷兰、法国发现了养老的一个特点:需要护理老人的第一阶段以居家养老结合社区服务为主,第二阶段进入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形成互相补充。

德国需要护理服务的老人约230万人。其中150万人以居家养老为主,结合亲戚朋友邻居的帮助,他们的年龄平均在80岁以下。还有80万人选择机构养老,通常在养老院生活的老人平均年龄达到82岁以上。

北欧采访小组记者伍君仪:北欧的情况跟西欧很相似,在丹麦,90%的老人更愿意在家养老。冰岛也是大多数老人在家养老,80~87岁的老人中有92%生活在家里。在家养老的老人靠家属和朋友的帮助,每日的生活需要别人帮忙搞清洁等,他们的家庭护理服务是由国家支付的。

亚洲采访小组记者徐梅花:日本也很推崇居家养老,老人家依靠邻里相互帮助。日本厚生劳动省老健局总务科介护保险计划课课长助理服部真治告诉我们,日本的退休年龄是63岁,现在独居的老人很多,生活中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了,因为不和儿女居住在一起,需要国家帮助。2000年老人介护保险法的实施让国家的帮助变成了制度保障。

机构养老

一切的出发点是让老人家过得开心

提到养老院,很多人都想到的是整齐划一,国外的养老院如何运作?如何让老人有家的感觉?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廖靖文:机构养老并不意味着孤独,也可以是快乐舒适的家,关键在心态。走进荷兰鹿特丹的雅典卫城生命公寓,我们更像是来到了一个热闹的社区,这个建在大型生活社区旁边的老牌生命公寓有600多个房间,绿草如茵、艺术雕塑环绕,除了环境优美,还有充满生气的小型动物园、儿童游乐设施、超市和跳蚤市场。

生命公寓的创始人、享誉全球的“银发教父”汉斯·贝克教授给我们解释说,一切的出发点是让老人家过得开心。没有人愿意生活在疏离和封闭的环境里,生命公寓都是对全社会开放的。动物园和开心农场可以让老人家充满生趣,跟儿童设施一样,能吸引老人的孙辈和周边的小孩子前来生命公寓游玩,市场除了满足公寓内老人的需求,周边社区主妇也来这里购物。之前公寓甚至从马戏团请来了一头骆驼到大厅,老人家们高兴极了。

让我们吃惊的是,作为全球一流的养老项目,入住雅典卫城和伯格威生命公寓的老人70%属于荷兰低收入群体。每月物业费用自付不超过670欧元,护理费用90%由社会保险报销。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汤新颖:采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牵着小狗散步的斯密特夫人,夫人精致的打扮很难让人相信她已经84岁。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的小公寓里作客,精心布置的陈设全部都是她从家里搬来的。斯密特夫人指着一幅幅照片向我们介绍她的儿子,虽然儿子不能常常来探望自己,但她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快乐。

生命公寓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用进废退”。老人来到这里,不是被伺候的,而是让他们在这里唤起和激活自理能力,并创造条件让老人尽可能地自理。贝克的母亲也住在生命公寓里,直到90多岁她还自己驾车出门。我们看到很多老人家半失能老人坐着电动轮椅或推着助动器从楼上的公寓来到餐厅,点餐、取餐、用餐、上洗手间全部自己完成,期间有护理人员在几米外观察,“背着手提供服务”。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尽可能多的运动,老人的寿命得到了有效延长。

北美采访小组记者曹晓阳:在美国著名的度假城市圣巴巴拉,有一个名为Valle Verde的养老社区,这里依山傍海,四季如春,非常适合退休养老。虽说62岁就可以入住,但实际上社区平均入住年龄为86岁,一般会在社区生活8年~12年。

我们参观的另一个养老社区Rosewood的情形也差不多,通过养老社区这种社会化集中式养老方式,确实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寿命,同时也能极大地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美国有研究表明,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与普通老人相比,平均寿命可以延长5年。在Valle Verde,目前就住着三位百岁老人,而在Rosewood,我们则看到90多岁的老人仍然活力十足,弹琴跳舞。

居家养老

护理并非包办 更应激活老人的自理能力

居家养老是全世界各国的最主要养老方式。但是说到居家养老,很多人都担心照料护理问题。有时候,女儿为父母安排好所有事情,并非是最好的照顾。“用进废退”,居家护理服务更应当去不断唤起和激活老人的自理能力,这样老人的寿命才有可能实现有效延长。

亚洲采访小组记者徐梅花:在东京一个社区,我见到了88岁的独居老人佐久间悦子,她正在陪她的宠物猫樱花玩耍,上门服务的护理员已经把她这两天所需要的食物、日用品都准备好了,房间整理得干净而温馨。老人告诉我,开朗的护理员每次上门服务都让她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护理员的到来总能让老人的生活里多一些笑声。一周里,佐久间悦子还有两天去日间照料中心,享受那里的日间照顾服务,这些服务国家出90%,个人出10%,加起来她每月只需要支付7000多日元(约人民币400元)。老人之所以能以如此低的价格享受这么好的服务,完全得益于日本2000年开始实行的介护保险制度。

所谓“介护”是综合“身体照顾”和“家务服务”的双重概念,“介护保险制度”就是通过保险运作的方式,专门为老人在需要他人照顾的时候提供保障,也就是“按需服务”,不管是在养老院养老还是居家养老,都可以享受,也不需要儿女出钱。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廖靖文:在荷兰,有社区失智老人激活中心,专门针对失智老人(患老人痴呆症)提供日间托老服务。这种居家养老模式是60岁的杰奇伯斯1993年首创的,已经在全荷兰和欧洲多个国家推广。从1993年至今,荷兰已经由政府投资建立了50多个这样的激活中心,为至少上万名失智老人提供了激活服务。

在阿姆斯特丹南郊的失智老人激活中心,除了必要的无障碍设施,其他陈设很简单。这里依靠的不是先进仪器,而是理念和方法。我们到访的这家中心一直是杰奇伯斯自己在负责,每天约有30名老人来中心。中心是非营利的机构,费用绝大部分由社会保险支付,老人最多支付400欧元。

杰奇伯斯告诉我们,一些最初到中心来的失智老人常常一整天不说话,家人往往以为是病。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她发现其实老人的失智症并不会造成失语,而是老人因为自己记忆力下降感到羞愧,害怕张嘴就说错话被耻笑,宁愿不说话。当厘清这个情况后,杰奇伯斯女士就安排志愿者跟老人们聊天,缓解和消除他们的顾虑。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杨洋:杰奇伯斯的另一个法宝是跳舞和手工,在中心所在的社区中,有一名老人安娜是跟女儿一起生活的。女儿每天要上班,她则整天坐在家里,不仅什么都不做,还对外界的人和事毫无反应。无奈之中,女儿将母亲送到失智老人激活中心,这里的专业激活人员详细了解了老人过去的职业和生活习惯,发现安娜尤其喜欢音乐。于是,在激活中心音乐伴奏下,安娜竟开始翩翩起舞。

安娜说,因为女儿把什么事情都做好了,她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因而产生抑郁情绪。女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改变了和母亲的相处模式,将许多家务事留给母亲做。逐渐地安娜快乐起来,此前产生的反应迟钝、健忘迷路等情况也好转了。

北美采访小组记者何瑞琪:在华人大量聚居的纽约法拉盛,近年来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也兴旺起来。和美康是法拉盛的“老牌”日间护理中心,可创办至今也不过两年多。在此之前,偌大法拉盛内的华人养老护理中心仅两间。可就是在这两年之间,方圆数百米内便雨后春笋般冒出四五家竞争。

和美康日间护理中心主任吴俊彦说,如今在华人社区兴起的养老护理模式,以和美康的日间护理形式最为主流,客户属于较低收入群体,被纳入该州的低收入福利网络后,则能享受免费的自选护理套餐,有定时上门服务的居家模式,也有在中心活动的群体性养护方案。

吴俊彦还把这一模式的做法告诉了我们:政府支出一笔固定预算,再委托保险管理公司操作,最后对各家护理中心作实地评估,针对大小、设备、具体服务等给予综合评价,尽量合理地分配费用。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王亚微、权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