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减轻疼痛,舒适分娩

分娩镇痛推广“痛点”在哪儿?(健康生育观)

本报记者 王美华

2024年12月13日08: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娩之痛,长久以来被看作是所谓“理所应当的疼痛”。近年来,人们更加注重就医体验和有温度的治疗,以人为本、舒适化医疗渐成趋势,“无痛分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什么是“无痛分娩”?它在我国发展现状如何?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主任徐铭军。

  分娩,生命难以承受之痛

  “(宫口)开到2指,我已经疼得快无法呼吸……”

  生娃当天,魏晓荷(化名)感觉自己快要被宫缩开指的疼痛撕成碎片,“每一秒都是炼狱,太难熬了!”经医生评估后,她如愿打上了无痛。大约5分钟后,她感觉自己“从炼狱回到了人间”,这为她后续的产程保留了足够的力气。“无痛简直就是‘人类之光’!”她感叹道。

  生孩子到底有多痛?

  “像人的12根肋骨同时被踩断那么疼”“小腹曲线型爆炸疼”“像被人用大锤抡小腹,抡了8小时”“真切体验了什么是‘痛不欲生’”……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产妇将分娩之痛视为自己一生中最艰难最疼痛的经历。

  “从专业视角来看,女性分娩的疼痛是非常剧烈的。”徐铭军介绍,医学界把疼痛按程度进行了分级,从不痛到“痛不欲生”分别以0—10级表示。医学研究表明,分娩时的痛感可达到疼痛级别中最高的10级疼痛。分娩期间,这种疼痛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许多产妇因此备受煎熬。

  近年来,为了让丈夫更好地理解妻子生产的痛苦与艰辛,一些医院开设了分娩体验馆,准爸爸们可以通过分娩阵痛模拟仪体验分娩之痛。作为一名麻醉医生,徐铭军也曾亲身体验过。

  “这种分娩疼痛的模拟一般是把两个电极片放在体验者的肚皮上,体验者感受的痛是电刺激之后产生的体表痛,属于躯体性疼痛。即使只是模拟躯体性疼痛,许多人已经难以忍受,而真正的分娩痛主要是内脏性疼痛,这种疼痛的特点是疼痛性质诉说不清,疼痛部位游离不定,所以实际的分娩疼痛比模拟的更难以忍受。”徐铭军介绍,产妇顺产时的疼痛主要源于一波波的宫缩,这是一种有间隔性、放射性的腹痛,经常伴随着腰痛。对初产妇而言,疼痛时间往往很长,仅潜伏期平均就有8小时,而进入快速进展期后,疼痛会更为剧烈。

  “关爱准妈妈,就不应对分娩疼痛视而不见,而麻醉,就是为解决疼痛问题而诞生的。”徐铭军介绍,人们常说的“无痛分娩”,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是通过少量的麻醉药物注射,极大减轻产妇在分娩时的疼痛感。在临床上,分娩镇痛作为一项成熟的医疗手段,已在我国推行多年。

  镇痛,比剖宫产更好的选择

  “我有腰椎间盘突出,医生说我没办法打无痛。本来想顺产,可我实在无法忍受宫缩的痛,只好转剖了……”提起生产时经历的疼痛,李心橙(化名)至今仍心有余悸。

  分娩疼痛,是一道横亘在女性生育面前的关卡。曾经,为躲避顺产的疼痛,剖宫产一度成为许多产妇的无奈选择。“由于恐惧剧烈的产痛,有的女性不敢怀,或者怀了后坚决要求剖宫产,这也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剖宫产率大幅升高的原因之一。”徐铭军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剖宫产率设置的警戒线为15%,而中国的总剖宫产率高达约46%。其中,近20%是非医学指征剖宫产,产妇不能忍受分娩疼痛是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首位因素。

  “实际上,剖宫产存在许多弊端。”徐铭军提醒,相比顺产,剖宫产术后恢复周期较长,产妇并发症较多;产妇选择剖宫产手术后,也不利于以后再生育——女性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剖宫产以后再尝试顺产,对母亲和婴儿来说,风险都高于选择再次剖宫产。

  专家指出,分娩镇痛可以有效地降低一部分剖宫产率,尤其是降低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减少因惧怕生产痛而选择剖宫产的情况。“在我国,分娩镇痛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经过大量实践验证。”徐铭军介绍,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镇痛方法是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麻醉医生在产妇后腰硬膜外腔位置穿刺并置管,注入镇痛的麻醉药物,通常能帮助大多数产妇减轻60%至90%的疼痛。

  什么样的产妇适合分娩镇痛?

  “理论上来说,只要进入产房、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一般都是可以做分娩镇痛的。”徐铭军说,也有一些极个别情况,比如对麻醉药物过敏,有腰椎畸形,腰椎局部皮肤有感染,有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产妇,她们不适合做穿刺,但分娩镇痛还有很多种办法,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产妇选择其他适合的镇痛方法。

  误解,产痛并非天经地义

  近年来,我国分娩镇痛普及率在逐步提高,但部分地区应用比例依然偏低。截至2022年底,全国无痛分娩的整体普及率只有30%,换言之,仍有近七成女性承受着分娩之痛。“我国整体分娩镇痛普及率偏低,原因有很多。其中,非技术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徐铭军说,例如,公众对分娩镇痛认知存在误区、麻醉医师和助产士人员短缺、收费标准不统一等因素,阻碍了分娩镇痛的进一步推广。

  “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一忍就过去了”“当妈的都是这么过来的”“打麻药对孩子不好”……长久以来,女性的分娩疼痛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许多女性生产时疼得难以忍受时,曾被家人、朋友这样劝过。

  事实上,在医生看来,分娩疼痛并非天经地义,反而可能增加产妇及胎儿的健康风险。“严重的分娩疼痛会减少胎盘血流和胎儿氧供,可能造成胎儿酸中毒,还可能增加产妇高血压危象、宫缩乏力、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产妇焦虑抑郁的发生概率等。”徐铭军强调,忍耐产痛并不会给生育带来任何有意义的价值。

  有人担心,分娩镇痛会不会影响胎儿的智力和健康?

  “当然不会。分娩镇痛与剖宫产麻醉采取的方式一样,都属于椎管内麻醉,只是穿刺的部位和用药有一些不同的讲究而已。”徐铭军解释,分娩镇痛使用的药物浓度及剂量仅是剖宫产麻醉的1/10到1/5,药物通过导管注入产妇腰椎的椎管内,进入血液循环或经由胎盘吸收的药物量微乎其微,所以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实际上,分娩镇痛对胎儿还有保护作用,规范化的分娩镇痛能促进胎盘血管的扩张,进而使得胎儿的供血供氧更充分,降低胎儿宫内窒息的可能性。有调查数据显示,分娩镇痛比无镇痛自然分娩的胎儿宫内窒息率基本上低10倍左右。

  还有人疑惑,孕妇产后腰椎痛是否与分娩镇痛有关?

  徐铭军介绍,孕妇生产时往往是长时间保持强制的被动体位,分娩短的几个小时,长的十几个小时,甚至长达20多个小时。产妇的被动体位、产后哺乳等容易导致腰疼,分娩镇痛恰恰是在腰上做了一个穿刺,导致很多人误以为腰疼是分娩镇痛的穿刺所引发的。

  那么,打了无痛后,产妇是不是一点都不疼了?

  “技术上当然能做到,但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做。”徐铭军介绍,分娩镇痛并非意味着生产过程完全无疼痛感,医生使用麻醉药的剂量一般是把产妇的疼痛感从10级降到2—3级,也就是轻度疼痛,这样做是希望在减轻产妇疼痛负担的前提下,保留一点宫缩痛和宫缩的感觉,等到宫口开全以后,产妇就可以更好地主动配合助产士、产科医生,拼劲用力顺利分娩胎儿。

  普及,加快培养人才队伍

  无痛分娩要想普及推广,离不开麻醉医生的付出。

  “无痛分娩需要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进行操作,但有些医院由于麻醉医生短缺,无法为所有需要的产妇及时提供无痛分娩服务。”徐铭军介绍,在现实中,虽然我国麻醉医生数量已经达到10万,但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医疗需求。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每万人口拥有的麻醉医生数量仍然偏低,这也成为制约无痛分娩推广的一大瓶颈。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出台支持政策,加大对分娩镇痛专业麻醉医生的培养力度。

  为推广分娩镇痛,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近年先后出台多部政策性文件。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确定了900多家医院作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分娩镇痛试点,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提升分娩镇痛水平。数据显示,试点以来,试点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率从2017年的27.52%上升到2020年的53.21%。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按照原来的椎管麻醉项目收费,医疗机构因无独立的价格项目,降低了提供分娩镇痛的积极性。医疗机构希望明确有关价格政策方向,充分发挥价格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医疗机构提供相关服务。

  “目前,全国尚没有统一的分娩镇痛收费标准。”徐铭军说,由于顺产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医生陪伴在产妇身边实施镇痛并保障其安全,往往需要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目前各地分娩镇痛收费项目设置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医院只能收取很低的椎管内麻醉操作费用,无法充分体现麻醉科和产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今年6月,国家医保局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单独立项,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分娩镇痛等服务。

  “无痛分娩的普及仍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和收费标准,在政策上为无痛分娩的普及保驾护航。”徐铭军说,建议将分娩镇痛单独纳入医保支付,鼓励医疗机构积极主动开展分娩镇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产妇享受到无痛分娩服务。

(责编:孙红丽、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