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际线上移是脱发?恭喜你成熟了!
快节奏的生活、充满挑战的工作让人们对发际线的位置格外敏感。一旦发现发际线有上移的趋势,便开始产生对脱发的紧张焦虑。于是,防脱发洗发水、头皮营养液、五黑养身丸……各种五花八门的保卫发际线行动纷纷登场。放轻松!这并不代表脱发,发际线的上移很可能是它成熟了的“宣言”。最新一期的“科学”流言榜揭晓,将近期最热门的健康流言打包进行“集中销毁”。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脱脂奶比全脂奶更健康
真相 牛奶中的天然脂肪含量一般在3.5%左右,不同的厂家会把它“标准化”到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如果脂肪含量在3.25%、3.6%等水平,则被称为“全脂奶”。“低脂奶”的这个数值降到了1%,而“脱脂奶”需要在0.2%以下。
脱去了部分或者几乎全部脂肪之后,这些牛奶的蛋白质、钙和乳糖的含量并不会有明显变化,但脂肪酸(比如欧米伽3、共轭亚油酸等)、脂溶性的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以及胆固醇,会在除去脂肪的同时被一并去除。
含有脂肪的牛奶更香醇、更有“奶味”,所以对于多数人而言,全脂牛奶要更好喝一些。脱去了全部或者部分脂肪之后,牛奶的热量会明显降低,这被认为是有助于减肥的一种方式。然而,有很多研究数据似乎并不支持这个假设。而且,全脂奶提供脂肪的同时也提供优质蛋白和钙,与其控制乳脂,不如减少烹调油。
此外,全脂奶可以提供更好的饱腹感,乳脂带来的香味和醇厚的口感也是脱脂奶没法比的。因此,对于高血脂人群,脱脂或低脂奶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对于其他人则可根据喜好选择。
流言 发际线上移就是脱发
真相 不少人认为发际线上移,意味着脱发进程开始。其实,发际线上移不一定意味着脱发,可能是发际线成熟,其实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变化,并不代表秃头,不是真的脱发。
发际线成熟和身体内部正常的激素作用有关系,主要发生在成年早期阶段。我国有学者研究过,国人从30岁起,额头的部分发际线会开始后退,也就是我们说的发际线上移。这种上移通常是有限度的,有数据显示,和儿童期相比,发际线可以上移2厘米左右,并且没有其他的表现,如头发变细、变稀、变软等。
总之,并不是所有的发际线上移都是脱发,可能只是“发际线成熟”而已,因此不要盲目焦虑。
流言 喝弱碱性水能改变身体酸碱度
真相 喝弱碱性水不能直接改变身体酸碱度。根据燃烧后残留灰分的化学性质,食物被划分为成酸食物和成碱食物。成酸食物灰分中富含磷、硫、氯等元素,而成碱食物则富含钾、钠、钙、镁等元素。这种分类主要反映了食物的化学组成,而非其直接对人体酸碱度的影响。食物在人体内经过消化、吸收及代谢,产生酸碱代谢产物,但人体具备强大的酸碱平衡调节机制,能自动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酸碱平衡是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某一种食物能改变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倡导食物多样化和平衡膳食,无需过分关注食物的“酸性”或“碱性”属性,因为它们并不直接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同样,喝弱碱性水并不能直接调节人体酸碱度。
流言 鸡蛋过敏的人不能接种流感疫苗
真相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会,是有些人认为流感疫苗常用鸡蛋培育制成,含有鸡蛋成分残留,因此鸡蛋过敏的人不能接种流感疫苗。
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和2020版)均未将鸡蛋过敏作为接种禁忌。同时,国外学者对于鸡蛋过敏者接种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表明未见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此外,我国常用的流感疫苗中的卵清蛋白含量极低,因此,只是鸡蛋过敏的话,是可以接种流感疫苗的。
流言 喝苏打水就能降尿酸
真相 不少人觉得苏打水是碱性的,喝苏打水可以降低体内尿酸水平。然而,喝苏打水降尿酸作用有限。苏打水降尿酸的有效物质为碳酸或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是治疗痛风的“辅助”用药,有碱化尿液,减少尿酸盐沉积或结晶,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喝苏打水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
不过,无论是喝苏打水还是口服碳酸氢钠,都需要通过消化道。通常情况下,胃液的pH值为1.5左右,经过胃液中和后,苏打水或碳酸氢钠降低血尿酸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长期、大量服用碳酸氢钠,可引起碱血症。不仅如此,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患者服用碳酸氢钠时增加了钠盐摄入,还可能加重高血压和水肿、心衰的发生。另一方面,长期尿酸水平过高会引起泌尿系尿酸盐结石,但尿液pH过高,也容易形成含钙的碱性结石。
此外,长期喝苏打水会改变胃肠道的酸碱环境,容易引起胃肠胀气、食欲减退等不适。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应定期就医监测尿液酸碱度,由医生来决定碳酸氢钠的使用时间和剂量。减少嘌呤摄入和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才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流言 安神补脑产品可缓解考前焦虑
真相 考生在备考时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在所难免,这时有些人会选择有安神、补脑、增强记忆力等功效的保健食品,期望其能缓解焦虑,平复情绪。然而,保健食品本质上就是一种食品,而非治疗药物。考生服用“备考期安神补脑”“增强考生记忆力”等保健食品后感受到的“效果”,很可能只是心理学中的“安慰剂”效应。
考前焦虑是备考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但绝大多数考生属于轻度焦虑,无需就医。备考期间,考生要学会科学调节自身心态,注重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才能维持心态平衡。
此外,考生还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活动,如练瑜伽、打球、跑步等,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还能提高身体素质,为备考提供更好的身体条件。文/本报记者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