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增强心理韧性 适应疫情“新常态”

2021年01月19日08: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心理韧性包括个人胜任力、控制力、安全感、包容负面情绪、积极应对挑战、灵活应变、建立积极的社会联系等能力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零星散发新冠肺炎病例,一些地区突发聚集性疫情,多地精准化防控措施又对一些区域执行了居家隔离政策,这让很多人原本放下的心又揪了起来——安全感和控制感“得而复失”,因此感到恐慌和焦虑。

在近期召开的石家庄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炜分享了一个典型的焦虑案例:石家庄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到一位居民的咨询电话,该居民表示自己有一点发热现象,家人考虑他没有接触史,就劝他在家里多喝水,观察情况,但这位居民特别紧张,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跟家人隔绝,坚信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一定要去定点医院。在这个过程中,他情绪非常激动,跟家里人发生了争吵,家人打了心理援助热线。经过热线接线员的分析,这位居民是明显的焦虑情绪,接线员对他进行了安抚,等他的情绪平复了,认知也回归了正常,相信了家里人的判断——自己只是得了普通的感冒。

张炜解释说,有些人属于场依存型认知(指倾向于以外界的参照作为内部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方式——记者注),他们喜欢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坐标,如果长期宅在家里,与人接触较少,就会产生脱节感或非现实感。此外,长期宅在家里很可能出现生活不规律的情况,比较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日出博士指出,人们对于新冠病毒仍然知之甚少,在未知面前,焦虑和恐慌就会油然而生。此外,很多人因为觉得前阶段抗“疫”胜利,病毒已经被成功阻断,因而松了一口气,满腔热情地恢复了“疫前生活”,却因疫情反复而感觉“一夜回到解放前”,备受打击。

心理韧性能使个体获得成长和积极发展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主席、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罗兰-勒维在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抗击新冠大流行下的国际心理学”网络论坛上曾提出,面对疫情发生,人们会经历六个心理阶段:忽略威胁,焦虑和恐慌,愤怒和反叛,逐渐适应,接受形势,到最后疗养和康复。王日出博士认为,2020年的抗“疫”阻击战中,人们已经经历过这六个心理阶段。当面对新一轮疫情传播风险时,人们的心理反应并不是重新经历一遍上述六个阶段,而是更为复杂。这是因为,“第一波疫情中人们采取的心理防御已经被后来的事态发展所击溃。人们原本已经相信病毒获得了控制,所以面对疫情再次发生,本来已经逐渐恢复的控制感会再次受到打击。这种‘得而复失’的丧失感会带来更多负面感受。”

不过,王日出博士同时指出,并非所有人在面对疫情重现时都觉得遭受了打击,也有一些人心里很平静,觉得既然之前全国战“疫”能够成功,这次局部地区的战“疫”也不在话下。还有一些人则一直觉得疫情并未完全过去或者对于“复发”有思想准备,因而面对“疫情重来”也不会感到恐慌。

王日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除了“尚未成功”的心理预期,还有一些人在经历第一次疫情暴发后,“心理韧性”得到增强,因而能更好地应对之后的困难。

王日出解释说,“心理韧性”,也叫“心理复原力”“抗挫力”或者“抗逆力”,是指在面临逆境、不幸、挫折及其他压力情境下,能够有效适应的能力。心理韧性除了能够帮助个体在压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避免伤害,还能使个体获得成长和积极发展。心理韧性包括个人胜任力、控制力、安全感、包容负面情绪、积极应对挑战、灵活应变、建立积极的社会联系等能力。

心理韧性是一种能力,存在着“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它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养成和环境因素有关。王日出告诉记者,“心理韧性并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能力,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困难情景中的具体表现。而之前经历过的负面经历,也对后续的心理韧性有影响。”

关于负面经历究竟能加强心理韧性还是削弱心理韧性,是心理学家们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王日出说,有研究显示,人们对压力的抵抗会随着压力增强和持续不断的暴露而降低,这可能因为人的心理韧性有一定的上线,当压力超过这个界限或是持续不断暴露时,开始能够抵抗压力的人也会逐渐失去抗压的能力。不过,也有一些人会在承受住最初的压力之后,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源(比如新的社会联结、新的视野和观点、新的技能等),从而提高了心理韧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后续的事件。“无论如何,心理资源的累积和心理韧性的提高都需要一定时间。两次创伤事件接踵而至,带给人的影响很可能比一次创伤事件的影响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面对‘疫情重来’会感到更为焦虑”。

社会也需要心理韧性

不止个体需要韧性,团体、社会也都需要韧性,有韧性才能从失败、挫折或者其他危险经历中恢复,“社区复原力”的概念也因此被提出。王日出解释说,“社区复原力”表现为社区对不良事件的预警、掌控、复原和适应能力,而社区复原力的建设则包括硬件(物理性因素)和软件(人文因素)两方面,通过社区系统整体、自组织能力和学习三个过程来实现。

“良好的社区复原也会给个体提供更强的安全感和良好的社会支持,从而为个体提供心理资源,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王日出说,“比如面对疫情的反弹,各级单位和社区都迅速响应、迅速排查、及时通报,让普通市民觉得安心不少。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疫情波动,人们的心理和情绪的波动也会相应发生。在变化面前,每个人都需要学会适应、学会接受、学会应对。增强心理韧性,才有助于适应疫情的‘新常态’,并泰然处之。”(记者 夏瑾)

 

(责编:许心怡、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