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抑菌霜涉嫌激素超标事件引持续关注——

“大头娃娃”悲剧,如何不再重演?

记者 白雪 李睿哲 王拓

2021年01月18日09:50 来源:新华日报

17日,福建漳州市“欧艾抑菌霜”事件处置工作组通报“欧艾抑菌霜”事件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经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检测,已确认召回的涉事产品“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和“开心森林一抹舒宝宝皮肤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企业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由于进入门槛低、覆盖人群广、渠道成本低,国内母婴用品电商、微商和新兴细分市场迅猛壮大,虽然市场监管总体力度不断加强,但各地仍时有母婴用品质量问题出现。

层层代理,行业门槛极低

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推出《2020中国电商行业大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在业/存续的电商市场主体共265.1万家,母婴电商以11.78万家位列第一。

记者在淘宝网与闲置物品交易平台“闲鱼”上,输入母婴产品代理或母婴代理关键词,可检索出众多招聘母婴代理的链接,发布链接信息的人几乎遍布全国各城市。在“闲鱼”平台,这些发布人都显示“芝麻信用极好”,有的链接被上百人点了“我想要”。

一些链接在发布信息中明确说明,“全品类母婴用品一手货源,就是将各位代理拉进各种供货商的群,二手价格买到一手货品,随随便便节约几十几百上千元。”产品从纸尿裤、尿不湿到婴幼儿辅食、奶粉、纸巾、推车等,应有尽有。

记者点选其中一条8.8元的招募链接后,卖家随后发来12个售卖各种母婴用品的微信群入群资格,其中,8个群的人数都在400人以上。各个群异常活跃,入群后短短几分钟,各种母婴产品照片及价格信息便扑面而来。“成长拉拉裤2箱162元”“护臀膏37元”“宝宝的无添加辅食,禾泱泱营养金枪鱼酥50g,原价59元,代理价6折,5个包邮”……群主刷屏般在群内发布母婴产品类型、价格,有的群至深夜12点还在更新。对于产品是否是正品,其中一名代理告诉记者,自用过才推荐,支持全网验货,假一罚万,“卖假货会坐牢的”。她们做纸尿裤代理198元,包含100多种纸尿裤品牌及各种维生素、益生菌等产品,再加50元可拿到国内外奶粉代理价,母婴全品类产品代理388元,0-10岁宝宝的吃喝玩乐用产品都有。

这些售卖各种母婴产品的微信群,群主是货源发布者,也是客服。群内成员无论是购买产品自用,还是做代理拿代理价,从中赚差价,都需将产品名称、数量、收货地址、电话等信息发给群主,由群主联系相关仓库发货。一位主动添加记者的群主安娜说,她刚开始向母婴产品微信群引流,目前免费招代理,如果想当母婴代理,要自建一个微信群,或者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发她在群内更新的产品,具体发布哪些产品,可根据自己周围的目标客户需求自由选择。群里的价格即为母婴产品代理价,发朋友圈时可根据情况修改价格,吸引客户下单赚差价,“价格去比对一下淘宝网,小东西赚5块钱左右,奶粉或者一些大物件,可以通过定价多赚一些。这些价格比实体店和天猫旗舰店低不少。像天猫旗舰店有平台费,有统一零售价,价格肯定比我们高,我们是直接从仓库发货。”

“蓝河绵阳奶1210元6罐装、澳优爱优900元6罐装……”安娜介绍部分奶粉的价格表,说她有时会去多个仓库要最低价。但这些价格低的奶粉并不是谁都可以买,要求提供在微商买东西1个月的截图,证明是安全的顾客才可购买。“因为新顾客,尤其是苏浙沪顾客会举报低价,仓库会被罚很大一笔钱。”安娜直言,一般母婴产品基本没售后,除非是刚收到货发现货物破损,在24小时内拍照拍视频反馈卖家(群主),才会重新换货,24小时后便不再受理。只有个别大件如婴幼儿推车、安全座椅等有售后,和网上旗舰店一样。

像安娜这样的母婴代理群主,在微商圈通常称为“合伙人”。“货品有问题发给合伙人,合伙人对接仓库负责人,厂家才没时间管这些。”安娜说。另一个名为“一缕阳光”的群主介绍,做母婴产品“合伙人”,拿价比代理更便宜。正值年底,交1888元便可成为合伙人,享受和她们一样的资源,对接仓库负责人,提供经销商名片、顶级货源群等。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微商、微信群售卖的母婴产品,成本普遍较低,代理人、“合伙人”、仓库等作为一个个中间商,通过层层调价、赚取差价。“合伙人”与仓库、代理人与“合伙人”之间,都不签任何合同,也无需提供资质证明。抵达消费者的母婴产品并不经过代理人、“合伙人”之手,品类繁多的货物究竟来自哪里,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这些微商并不知悉。尽管标注了“货品保真保正、有售后”,但若真出现质量等问题,消费者维权投诉都很难。

海量小企业涌入,钻商标注册“漏洞”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我国共有178.2万家母婴用品相关企业,2019-2020两年注册量之和达到惊人的135万家,其中2020年新注册企业为85.1万家,同比增长70.7%。从企业规模来看,目前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之内的母婴用品企业数量最多,达134.6万家,占总量的76%。

淮安市爱巧婴儿用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刘素明认为,母婴用品的快速迭代、产品市场的加速细分与商户数量“雨后春笋”般的涨势,让逃避监管“打擦边球”的行为更加隐秘。“即便监管氛围总体非常严格,但‘普遍愿为宝宝健康花钱买安心’的消费心理不断扩张,以及由这种心理带来的市场‘红利’正在持续放大,成为关键的市场撬动点。”他说,与六七年前相比,近两年国内母婴用品市场部分国产品牌效益的“抬头”,吸引了大批商户“进场”,其中不乏众多想跟着大牌“沾光”的小微企业。于是,随之而来的便是婴幼儿市场品牌数量“呈几何级数递增”。线上线下竞争变激烈了,但市场细分与成长的速度更快。刘素明透露,目前大多新老商标生产、批发、代理的产品“都能卖出去”,即便存在时间再短的品牌,也能找到大体合适的“价格接受圈层”,不愁没人来买。

但隐患也正出于此。刘素明坦言,行业内有少数“敢冒风险”的厂家在注册商标时“就开始动歪脑筋”——厂家注册商标过程中,大多会经历“TM”标(Trade Mark缩写,商标)向“R”标(Register缩写,注册)的转变,“因为‘TM’是商标标识,而‘R’是注册商标标识,它们受法律保护的程度是不同的。TM商标是国家已经受理的商标申请,但商标审查可能通过也可能通不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人钻空子。”正因于此,母婴市场海量新主体涌入时,不乏部分仅仅临时登记“TM”标、从未想过将标识真正转为正式注册商标、单纯追求快钱的“投机客”。虽然有TM标也可以从事生产销售,同样需要出具每个生产批号的第三方质检报告跟出厂检测证明,但毕竟跟完成商标注册的企业不同,赚快钱、做短线的人,不在乎商标最终能否注册下来,而是抱着侥幸心态能跑掉多少货,就赚多少钱。而记者查询发现,一般商标申请批复时间为13-18个月。这便意味着,在这一年半左右时间里,少数投机厂商可顶着作为“临时商标”的“TM”标“招摇撞骗”。

另一家注册地在南京的婴幼儿用品小微企业主告诉记者,如果产品卖出后消费者维权时,企业商标注册已被驳回,并且其“TM”标退出市场,监管部门追查源头就有难度了,“这种时候,查生产源头就像寻流动摊贩一样难,况且要找的还是‘退出市场的源头’。”另外,让正规厂商担心的还有,市场的快速扩张与成长,同海量商标品牌“过眼云烟”式的存在叠加,会给“跟在后面跑”的监管带来更大挑战。“市场蛋糕太大,抱侥幸心理进场圈钱的人其实并不算少。”上述小微企业主说。

监管难点频现,产业链信息亟待统一

安全、放心的母婴用品,在流入市场前应经过怎样的审查工序?“我们公司制定了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经营资质、品牌等会进行严格筛选。合作过程中,公司也会定期、不定期地对供应商产品质量进行抽检,确保生产过程中质量的稳定。”孩子王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产品入库时,公司质检人员会根据产品品类,按照不同的抽检比例严格检测质量,抽检合格方可入库。此外,他们还会根据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供应质量等数据,定期对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评估和淘汰,所有母婴商品均有PICC(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承保质量保证险。

“对于婴幼儿用品,电商平台在产品抽查、监管上,包括对商家资质的审核,应该推出更严格的管理措施,这是平台应尽的义务。”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蒙慧欣直言,一些微商等平台售卖的母婴用品,多数欠缺商家资质、商品是否合法合规等审核,由于群体广泛,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

苏州市小哈王母婴服饰用品有限公司主要做母婴用品的跨境电商,公司运营总监赵明全介绍,他们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欧洲。产品的材质、颜料、甚至小孩帽子的带子长度设计等都有严格要求,海关会严格检查。在他看来,国内母婴用品的质检标准也很高,但对一些新出产品,在质检标准、监管上可能存在滞后性,“市面上产品极大丰富,政府都监管到位必然很吃力,应该给予线上电商包括微商、线下实体商超等渠道反向监管的压力。”

“我们虽无行业监管权与行政执法权,但会积极履行建议权和引导权,一方面给予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建议,一方面引导消费者如何更好地维权。”南京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表示,消协对消费者维权的提示一般是“前置提醒”,重在购买前的引导,比如建议大家去正规场所、保留购物发票、购买有正规标识的产品,但对婴幼儿用品出厂前后的产品品质,更多还需要依靠质检部门出手维护。

事实上,不论消费者协会还是市场监管部门,近年来都深切感受到市场生态变化、新兴市场快速发展给监管带来的压力。南京市消协提供的《南京市消费者协会2020年投诉分析》指出,过去一年里“线上购物纠纷增多”,网上购物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问题:购物平台种类繁多,管理跟不上、自营非自营标准不一,也有一些商家打价格战,以低质低价吸引消费者,或者虚假好评,刷虚假数据。

“母婴用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使用群体的特殊,一些产品可能大人用没问题,但对婴幼儿不合适,对特殊群体的产品应有特殊的监管方式。”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蒋昭乙认为,母婴用品产业链长,销售端对资质等缺乏相关限制,加大了监管难度。他建议,一方面可利用大数据,由政府层面将母婴用品各产业链信息统一扎口监管;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母婴用品销售门店资质、限制,像什么药在医院买、什么药到药店买一样,细分监管,特殊类婴幼儿产品应由有资质的专门门店销售,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母婴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