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血管神经受损,糖友易腹泻

2020年09月21日10:37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48岁的刘女士患有2型糖尿病20余年,近1年反复出现水样便,且每日3~10余次,夜间较白天明显,无腹痛、发热、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及止泻药物效果不佳。经检查,血、便常规、肠镜、生化及肿瘤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异常,最终确诊为糖尿病腹泻。

糖尿病腹泻是糖尿病性肠病的一种表现,临床上与常见腹泻相似,但反复发作、无腹痛,且为棕黄色水样便。发作次数每日3~5次,甚至20~30次,80%患者为脂肪泻,口服降糖药物可缓解。发作时间以夜间及清晨或餐后多见。

糖尿病腹泻的诱因。据统计,约20%以上的糖友都伴有腹泻,尤其是病史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糖尿病腹泻的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1.消化道自主神经病变。可使胃肠动力减弱、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延长,肠腔内细菌过度生长,导致微胶粒形成减少,影响小肠的吸收,出现脂肪泻;胆囊神经受累、运动迟缓,影响胆汁规律性排泄,导致胆汁性腹泻;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直肠感觉功能下降,导致大便失禁、次数增加。2.微血管病变。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导致小肠吸收不良,产生腹泻、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3.胃肠激素异常。糖尿病患者的胃肠激素分泌如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常发生紊乱,当促进胃肠运动的激素作用强于抑制作用时,易发生腹泻。4.菌群失调。糖尿病患者因免疫下降和慢性炎性反应,易出现肠道菌群的改变,导致脂肪泻等。

糖尿病腹泻的检查。若只检查便常规可能无法发现异常,还需要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大便细菌培养、胃镜、结肠镜等,以排除感染、中毒、肿瘤、各种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及肝脏、胆囊疾病的影响等。

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腹泻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因此,糖友在生活中应注意作息规律、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饮食上,低糖、低脂、高纤维、戒烟、限酒、少量多餐、控制体重、禁食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等,对糖尿病腹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治疗时可选择药物治疗,主要包括:1.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α-硫辛酸等。2.抗菌药物酌情使用黄连素或喹诺酮类,但切勿滥用。3.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可促进胃肠蠕动,适用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伴有胆汁排泄障碍,可使用消胆胺;伴胰腺外分泌障碍,可补充胰酶制剂。4.止泻药,对于腹泻次数较频者,可用洛派丁胺(易蒙停);此外,抗胆碱能药物山茛菪碱、复方苯乙哌啶、中枢神经系统镇痛及镇静药可待因等对部分患者有减少大便次数、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5.生长抑素类药物,如奥曲肽具有增强胃肠道吸收功能及抑制胃动素的作用,有效减少腹泻的次数,改善营养吸收障碍。6.微生态制剂,有助于缓解腹泻的症状,主要有双歧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菌素等。此外,糖尿病腹泻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坚定治疗信心也很重要。▲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