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英华:大力发展介入学科建设 助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人民网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崔元苑)6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县域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启动会在德州举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邹英华接受采访称,目前对于60%以上实体性肿瘤、80%以上血管性疾病,可以通过介入技术替代或部分替代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如果县域医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个技术,那百分之八九十的本地患者可以在县域医院得到有效治疗。
“对于提升县域医疗水平而言,医疗技术的提高与推广非常重要。”邹英华介绍说,虽然介入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新兴的技术,但至今已有30年的发展。介入专业具有一定优势和特点:一方面介入技术学习相对时间短、技术掌握较快。当然,专业水平的提高涉及到技术培训、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及相关人才的培养、学习资源、课程规划、考核制度、学习质量和操作能力认定等等多个具体的方面。二是介入技术能够解决临床遇到的问题。目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出血等急诊问题,都能通过介入得到解决。三是覆盖面广,从头到脚全身的疾病可以说都能通过介入的办法来解决。有时是传统外科手术的一个补偿,有时是外科手术的替代。比如有的外科手术在县医院做不了,那通过介入就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用开刀。这也是这次国家卫健委把介入学科作为一个先行先试的试点专科的原因所在。
另外,邹英华认为,要加速提升县域医疗水平,在硬件设备的配备上也需要一定的帮扶。
对于学科建设相关人才的培养方面,邹英华建议,首先要从基础理论和临床专科理论着手。学习的渠道可以将网上资源利用最大化。然后还要制定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来保证学习质量,或者作为达到某个阶段学习能力的评定。最后的手术操作可以通过两个步骤,一是将相关人员送出去到大医院的介入中心,在相应的进修基地学习,手把手的教学。二是如果对已经具备一定介入基础的医生,可以通过网上进行指导学习。学习操作的病例一定要全程录像保留,由培训基地老师进行评分。通过严格的程序,来判定学员是否真正达到这个能力。
关于医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邹英华认为,可以通过大数据监测医生日常的技术能力状态,从而形成一种督促力。另外经过培训以后,每个学员培训考核的分数标准,全部会录入数据库中。医疗AI方面,从每个病人个体到医院整体的管理数据全部录入,结合深度学习,最终实现具有安全、有效和可行的AI诊疗能力。包括做出临床诊断以后,如何把患者放在手术台上,如何给患者消毒等等医疗步骤。邹英华展望,随着技术的全面发展,未来人工智能(AI)真正代替医生去做一些复杂和高风险的手术。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