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疫情下保持理性 这样做提升安全感

2020年02月21日09:22 来源:广州日报

  日前,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这段时间,许多人担忧、不安,甚至焦躁、恐慌,严重时失眠、抑郁。怎么办?除了对身体的科学防护措施之外,心理状态同样值得关注。“幸福感与心理安全感息息相关。”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周伯荣提示,过度的忧虑和精神紧张,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和下降,不利于抵抗疫情,更会引起原有身体疾病的复发,对人身心带来巨大的创伤。

  这七个症状意味着缺安全感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得快。但有时真假难辨。有人抢购和囤积某些物资,周伯荣指出,这些非理性的行为,是“集体无意识恐慌”的外化表现。

  他提醒,如果出现以下七个症状,可能意味着心理安全感缺失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

  1.不断搜索疫情信息。

  2.睡眠障碍,出现失眠、早醒、易惊醒的情况。

  3.过度担心、焦虑不安。

  4.不自主的间断发作性心悸胸闷,胃肠痉挛症状,但是,心率正常,症状缓解快。

  5.出现类似呼吸疾病症状,嗓子疼、咳嗽,呼吸不舒服,不过症状不恒定,易消失。

  6.过于惧怕去医院就诊。

  7.担心身边所有人的健康。

  这样做有助提升安全感

  “不安全感是人们出现恐慌、焦虑、强迫、过激等行为的根源。”周伯荣提醒,在做好新冠肺炎的防护之外,大家也要对自己和身边的亲友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疏导,帮助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提升安全感。他建议可通过以下几点来提升个人安全感:

  1.加强与亲友的情感沟通

  在居家期间,如果有焦虑和恐慌的情绪,首先要接纳,并主动向亲人表达、适当宣泄,切忌压抑恐慌情绪。同时可静下心来体验亲密关系,与家庭成员之间多些情感交流和互动。对于独居者或单身者,可借助网络和电话等方式与亲友多沟通、加强情感交流,用心让彼此感受到对方的爱。

  2.正能量强化社会安全环境

  社会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国家对抗疫有周密的部署,以医护人员为典型的很多人为“大家”而“舍小我”,互相给予正能量的关爱和帮助,有助强化社会安全环境。

  3.树立积极平和的生存信念

  生存的意义或许对每个人都不太一样,但在危难面前常常会出现一致的生存信念。医护人员逆行抗疫,为社会和他人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向死而生”的精神。作为普通民众,在疫情面前尽可能平和面对,不急躁、不慌乱,树立积极的生存信念。

  4.提升自我认可

  提升自我认可,包括接纳自我的一切,专注当下,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关爱身边的人,敢于选择自己认可的积极正面行为,有助增强自信、提高战胜困难的能力。

  5.通过正规渠道掌握必要的防护知识

  了解权威机构发布的新冠肺炎防控知识,不信谣、不传谣,掌握必要的防护技能,理性看待疫情。在家里可以适当健身,也可尝试静坐冥想,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增强机体免疫力。回到工作岗位后,提高对工作的专注度,也有助于缓解过度紧张的情绪。(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王慧、白恬)

(责编:许晓华、李轶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