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改善“三低”窘境 离不开强心建设

王立祥

2019年12月31日11:38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0年6月1日实施。该法第二十七条明确,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落实这一利民决策,应该围绕百姓生命安全,以心脏骤停为导向,赋予相应的急救设备,实施心肺复苏。

目前我国心脏骤停发生率逐年攀升,仅心源性猝死每年发生近55万人,心脏猝死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我国面临心肺复苏公民普及率、院外设备配备率、复苏成功率均低于1%的“三低”窘境。要改善这一现状,需健全实施心肺复苏的强心器,建立心脏骤停防治救一体化的强心体,建构培育公民参与救心的强心人。

用强心器 因人而异因材施法

当有人在院外出现心脏骤停时,除了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初级生命支持手段外,常需要通过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体外除颤器等相应的急救设备建立循环呼吸。对于心脏不规律颤动(心室纤颤)这一类型的心脏骤停,可采用电击除颤仪器(AED)。除了普及AED外,还应充分认识到AED的局限性,AED只适用于心脏骤停中的一种类型心室纤颤,因为心脏骤停表现为四种心电类型:心室纤颤、电-机械分离、无脉室速、心室静止,临床上应对不同类型的心脏骤停采用不同方式的技术设备。

心脏骤停以往多采用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但在按压过程中约30%~80%的患者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甚至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心脏骤停患者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实施,影响了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对此,通过对心脏骤停患者提拉与按压腹部改变腹内压力使膈肌上下移动,进而改变胸腔压力发挥 “腹泵”和“胸泵”等多泵效应,达到既有人工循环又兼顾人工呼吸的目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已编入《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指南标准。 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中华医学会展示这一中国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为心肺复苏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注入了“心”的活力。

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心血管疾患最大的并发症是心脏骤停,在强扩救心器的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器施法实行多种技术融合互补的方针。

建强心体 打造心脏骤停防治救体系

心脏骤停引发的猝死看似为意外之“果”,实则亦有意外只“因”,如何针对院外心脏骤停,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心碎”,是心脏猝死防治救之路。

将心脏骤停解决在萌芽之时、猝死之前显得尤为重要。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会同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组成的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联盟,打造防治救为一体的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通过连接个人、家庭、社区、公共卫生机构等防治救人工智能系统,充分整合医院救治、120 应急、社区干预、家庭联动、政府协调的强心壮体之治,达到防御高危因素。

育强心人 提升公民心肺复苏普及率

我国心脏骤停80%发生于院外,且治愈率仅为1%,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6分钟,就院外120救护车到达患者身边的出诊时间需20-30分钟。在这段时间是我们与猝死博弈的主战场,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于2016年启动了“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525+(我爱我家)工程。

旨在5年内普及心肺复苏2亿人,每位培训者普及5户家庭,计划5年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将由1%增长至15-25%。如今,525+工程已在全国全面展开。

中国心肺复苏学者以临床心脏骤停患者需求为导向,不断摸索其发生发展规律。从昨日向心脏骤停开战到今日向心脏猝死宣战,体现了以心为纲,化心痛、强心力、防心碎的强心建设过程。

(作者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立祥)

(责编:王国菁、李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