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业界热议未来防治规划 携手打造“没有乙肝的未来”

2019年09月30日10:34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乙肝作为国家公共卫生重点管理的慢性疾病之一,社会各界一直积极响应政府部门提出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近年来,乙肝防治工作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得到了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与好评。

日前,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GSK中国公益支持的“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为了没有乙肝的未来”主题论坛与公益科普摄影展在北京举行。政府、协会、专家和基层医生等社会各界代表分享了我国在乙肝防治领域取得的成果,并就当前乙肝防治与宣教事业的未来规划进行了探讨,为打造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建言献策。

防治工作见成效 传播防控知识应科学权威

“由于在儿童计划免疫中实施了乙肝疫苗接种,使我国提前实现了控制乙肝阶段性的目标。这是我国在应对传染病方面的一项显著成绩,非常感谢为防治乙肝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表示,乙肝等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在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战略中设立了防控像病毒性肝炎、结核、艾滋病重大专项行动。目前,经过多年的工作,通过预防接种等措施,我国的乙肝感染率已呈大幅下降趋势。

毛群安强调,在健康中国行动中,最突出的就是要把过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突出预防为主、强调健康促进的策略,而且要进一步落实于行动。让公众知晓相关知识技能是基础,以病毒性肝炎预防为例,首先要使老百姓了解疾病感染渠道,然后由媒体和专家进行合作,将如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的权威科学信息通过各种平台广泛传播,使老百姓从源头采取预防措施。

“过去有些传播,让老百姓莫衷一是,不知道来源。最大的困惑不是找不到信息,而是信息太混乱,无法分辨对与不对。”毛群安特别指出,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特别强调健康知识的传播源头要有科学权威性,所以,国家卫健委准备建立专家库、资源库,使信息得到有效传播,让老百姓能够获取并且知晓和遵循。同时,他还呼吁媒体要起示范和引领作用,采访权威专家,多关注专业学术机构提供的信息,引述数据、知识时要注明信息来源。他还表示,对媒体的传播会建立监控机制,清理误导公众的信息。

加强教育和健康扶贫 改善防控薄弱地区现状

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介绍,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属于乙肝防控的薄弱区,乙肝的主要传播方式为母婴传播。对此,他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改善提出了建议。

杨希忠认为。“在云南部分地区,四川凉山、甘孜、阿坝,甘肃甘南地区,青海玉树、果洛和新疆喀什等地都是防控工作较为薄弱的地方。虽然国家现在对这些地方支持很大,但还需长期努力,加大执行力度。”他进一步表示,“这些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情况,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人才稀缺。在这些地方的民族地区,肝炎防控工作难度大的首要原因就是语言。另外由于宗教原因,还要动员好当地的宗教人物。包括孕妇生产、患者看病都要先找宗教人物先看,否则难度很大。不过,如今好在全国各地都派出了专业人员进行支援。”杨希忠说。

在杨希忠看来,解决这些防控薄弱地区的根本措施一是教育,二是健康扶贫。实现健康中国,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传染结核科主任马世武也认为,在西部地区加强乙肝防控工作,确实需要政府方面加大健康扶贫的支持力度。“医疗队进驻地方以后,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地方政府不仅可以直接在卫生经费角度提供支撑,包括药物、检测等方面将经费进行合理化拨付,还可以将档案建立等工作做好,为基层医生提供便利,从而进一步实现防控目标。”

母婴传播是首要防控因素 基层医生要做到规范诊疗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南月敏对于公众应如何防治乙肝,进行了相关知识科普。

“在我国,防控乙肝要了解传播特点。如在贫困地区,40%至50%的乙肝通过母婴传播。对于生育期妇女,可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并进行妊娠前和妊娠期监测,适当给予抗病毒药物,可降低感染率。”南月敏表示,如非生育期女性患者,只有血源接触才会导致传播,从医疗角度讲要采取一定的隔离制度,如避免一次性针头的重复使用等。同时还要告诉其他人,这种隔离不会通过一起吃饭、拥抱、握手等方式传播。

南月敏强调,家庭传播中母婴传播是首要因素。“生育期女性计划妊娠时,先要分辨是病毒携带者还是乙肝患者。如为乙肝患者,要先控制病情再妊娠;若是携带状态,需在妊娠中期,也就是乙肝防控指南中提到的24周至28周内检测病毒载量。

南月敏指出,“新生儿最好在12小时以内注射乙肝疫苗,并按照防治规范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能产生抗体的婴儿,后期还要跟上三针疫苗,对于特殊的小体重婴儿还要加重一次。家庭中出生后没有接种疫苗的15岁以下儿童,要进行补种。如果密切接触高危人群的成人,也要按规范接种疫苗。”

她还强调,再有就是密切接触高危人群的医务工作者。比如医生在给肝病患者做手术时伤到自己,对于无抗体者,要马上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体,再注射疫苗;若注射过疫苗并产生抗体,且确定抗体水平较高,就不需担心。

在南月敏看来,科普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给患者发送宣传册,还包括对基层医生科普医疗知识,让他们真正理解治疗规范。“在基层,有许多医生使用的治疗药物和方法都不准确。”她认为,要针对医生的不同情况,配置不同专家培训。“现在扶贫就是针对基层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来参加培训的县、乡、镇级医生理解乙肝和其他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知识并规范诊疗。这样,可以把病人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感染水平。再通过这些患者扩展到其家属和周围的人,从而让更多人来就诊。”此外,要多通过网络进行宣传,由可信的媒体来传播相关知识。

注重乙肝防控药物研究 企业一直在行动

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药物企业致力于乙肝防控,并研制了积极有效的药物。作为本次论坛的公益支持企业,GSK中国研发和医学事务部负责人、副总裁贺李镜对参与我国乙肝防控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目前已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公司生产的药物对乙肝母婴阻断具有一定功效。而且这些药物的价格已非常优惠,希望这些药物能够惠及更多患者。”贺李镜表示,未来公司会去进一步推动这些药物在活动性乙肝的母婴阻断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贺李镜指出,在新药投入方面,公司也在加大投入研发,让中国和其他国家处于齐头并进的同时研发状态。“新药受惠于中国现在非常开放的审评机制,这一审评机制会使中国获得新药的速度加快。公司愿意在教育层面上,进一步开展工作帮助患者治疗。”

在谈到对于我国乙肝防控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规划时,贺李镜表示:“从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其中包括每年与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等协会组织的合作,支持西藏等地的基层医生的培训等。”他还指出,“作为一个企业,应如何去做涉及到基层百姓具体实事,这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我们希望所有的投入都能够有所产出,可以帮助更多的医生走到防控一线。”

此外,贺李镜还对于乙肝在互联网医疗方面的举措进行了介绍。据他介绍,GSK一直致力于通过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创新解决方案来提升药物的可及性,打破信息壁垒,扩大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及性。他还提出,希望为我国贫困地区的防控工作提供助力,弥补文化差异,提高基层医生教育水平,在乙肝的防治上做到早诊断、早发现和早治疗,从而进一步与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携手打造“没有乙肝的未来”。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