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当心!冠心病患者可能得了“双心病”

2019年09月25日07:5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新闻背景

  9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心脏病日。据世界心脏联盟估计,在全世界范围内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每3人就有1人将罹患心血管疾病,每年超过172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与此相应,近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而焦虑、抑郁是心血管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约访专家史冬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

  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日益激烈,与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人在高强度负荷下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出现了相应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患上精神性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心理疾病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

  冠心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要远高于正常人群

  我们临床的诊疗发现,焦虑抑郁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极高,由于研究样本的不同和采用标准不一,发病率为18%~60%。焦虑抑郁状态和重症抑郁状态都会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它也是冠心病生理进展中一个独立高危险因素。

  就临床表现来说,焦虑抑郁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头晕、失眠、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多疑、悲观和激动偏执症状。焦虑抑郁会使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和生活质量降低,同时也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很多研究证明以焦虑抑郁为代表的负性心理应激与冠心病紧密相关。

  遗憾的是,通常心内科医生往往不能识别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大约60%~70%的抑郁症患者,是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主诉而就诊于各内科的专科或普通门诊中,而内科医生对其本质是心理障碍的识别能力仅约15%。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生,与遗传、行为类型、环境因素等相关

  众所周知,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也是公认的身心疾病。焦虑抑郁症状在冠心病患者中很常见,这些负性心理应激可以产生心血管病症状,同时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子。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交感神经容易兴奋,促使升压物质“儿茶酚胺”分泌旺盛进而导致冠状动脉收缩,血小板被激活,聚集度增加,这些都会诱发和加重心绞痛的发作。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我们认为大致与遗传、行为类型、环境因素等相关。比如,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或丧失;健康自我评价水平;长期医疗费用的投入和花费;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负性生活事件多,尤其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老年人抑郁更重。冠心病合并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则包括:对疾病性质缺乏正确认识;医院环境与人际关系陌生;对疾病预后担心等。

  实际上,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本身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相关研究也表明,抑郁同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一样,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且焦虑应激和某种行为类型与促发冠脉痉挛有关,紧张、恐惧、焦虑、愤怒等情绪因素对冠脉痉挛的发生起主要促发作用,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所以,患者因胸痛去就医的时候,除了要解决冠心病本身缺血导致的症状,治疗焦虑抑郁症状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血管舒张,有利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双心病”患者需要从药物、心理、运动等方面综合治疗

  2000年~2012年,我们对前来就诊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进行了完全血运重建后再次出现胸闷、憋气的患者,又进行了复查,并从中选取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4000例,进行汉密尔顿量表的测评。结果发现:400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356例存在抑郁焦虑症状,其中男性154例,女性202例,平均年龄(56.7±2、3)岁。而且,他们在术后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绞痛症状,其中有107例患者主诉术后症状改善并不明显。

  虽然,356例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狭窄的完全血运重建,但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仍然导致了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从而出现心绞痛。此外,还有个别患者胸闷症状是单纯的抑郁焦虑状态在心血管方面的表现,而不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因为冠状动脉造影及其他辅助检查均能证实患者确实不存在冠状动脉的病变。后期经过抗抑郁焦虑的治疗,发现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心绞痛发作症状。

  因此,对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就需要从药物、心理和运动等方面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手段。除了患者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冠心病)需规范用药之外,还需要注重心理治疗。其实不管是冠心病还是心血管神经症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不必因为患上了“双心病”就失去对康复的信心。

  运动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具有廉价、无副作用的优点,并且对冠心病和心理障碍两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大量研究证明,运动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就运动方式而言,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形式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强度应与医院内运动治疗相当。同时,我们鼓励患者结伴运动,以提高运动的积极性,而且患者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促进康复。(本报记者;陈晶)

(责编:许晓华、李轶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