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王炳彦

2018年12月10日08:44 来源:中国医药报

抗菌药是近代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从曾经致命的感染中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现在由于人们的过度使用或误用,抗菌药正在逐渐失去效力,加强抗菌药科学管理已势在必行。那么对于抗菌药的使用,我们都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误区1:抗菌药=消炎药

抗菌药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菌药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菌药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菌药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抑制和杀灭人体内有益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以及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菌药来进行治疗。

误区2:广谱抗菌药优于窄谱抗菌药

抗菌药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别的不用高级别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菌药,如果明确了致病微生物时最好使用窄谱抗菌药。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

误区3:新的抗菌药比老的好,贵的抗菌药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菌药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菌药,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菌药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菌药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菌药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菌药。

误区4:使用抗菌药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菌药。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不良反应的产生,能用一种抗菌药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5:感冒就用抗菌药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菌药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其实,大部分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有些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但多数只需对症治疗,不需要使用抗菌药。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菌药来使用。实际上抗菌药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6:发热就用抗菌药

抗菌药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性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等患者给予抗菌药治疗有害无益。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使用头孢菌素等抗菌药。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菌药反而会耽误了正规抗结核治疗,贻误病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7:频繁更换抗菌药

抗菌药的疗效有一个疗程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菌药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菌药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8:一旦见效就停药

前面我们提到,抗菌药的使用有一个疗程。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需的疗程。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同样地,一旦见效就停药,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时间,容易促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