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让你远离卒中【3】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陇德

2018年11月20日09:22 来源:健康报网

健康生活从学习吃饭开始

健康生活要从学习吃饭开始。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内涵是八字方针,即调整、维持、控制、增加。

调整,调整什么?进食顺序,先吃水果后吃饭。现在中国人形成一个习惯,吃完饭再吃水果。水果是低热能食物,我们常吃的水果,像苹果、梨、橙子、猕猴桃等等,都是低热能食物,而且是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经常有大夫跟糖尿病患者说,你不能吃水果,这实际是一种误区,把最好的营养素丢掉了。糖尿病患者控制的原则是少吃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就是吃进去马上变糖的要少吃,而吃进去变糖慢的多吃一点。像这些水果是吃进去变糖慢的,可以吃一些。这些水果什么时候吃呢?饭前吃。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问题主要是热能过剩,热能过多了,超重肥胖。常吃的这些水果是低热能食物,所以你先吃一点,自然就少吃点高热能的食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外,水果里面很多营养素对健康非常有好处。像水溶性的维生素,像抗氧化剂,像可溶性的食物纤维果胶,都对健康非常有好处。

国际上做过许多研究,都证明经常吃水果的人,心脏病、中风、癌症的发生和风险都明显降低。所以我们要改变一个习惯,经常吃一定量的水果,而且尽量把它放到饭前吃。

二维持,维持两个好的习惯。即高纤维素摄入和食物多样化,这是我们中国膳食的好传统、好习惯。高纤维素的摄入,主要是谷物、薯类、蔬菜、水果。食物多样化,就是天然食物什么都吃一点,西餐一个大牛排就是一个主菜了。我们的蔬菜种类很多。我们身体里各种各样的组织成分,皮肤组织、肌肉组织、结体组织、神经组织,各种组织必须要有多种营养素,所以食物多样化必须要维持。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提出的解决营养问题的第一法则就是杂食,天然食物什么都要吃一点。

三控制,控制肉类、油脂、盐。肉和油都是高热能的食物。我刚才说植物油给中国人的肥胖作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呢?有人说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多吃一点没关系。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的热能和动物油是一样的,都是2两900千卡热。如果我们每天多吃5克油,每年多长2斤,十年以后多长20斤。可是,我们每天多吃的油要消耗掉,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现在人均每天44克,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均25克。有很多的餐馆,菜都在油里面泡着的。北京人均吃油多少?83克油,这要慢跑一个半小时才可以消耗掉。有多少人有这样大的消耗量?!消耗不掉,自然超重、肥胖就来了。盐我们推荐6克。现在全国平均是多少?12克,超出1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5克,美国现在是3.2克。美国为了预防100万心脑血管病,提出再减10%。所以,我们要把盐减下来,要给孩子培养一个淡口味。

四增加,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奶对人的健康非常有好处,人从出生一直到老都应该喝奶。喝奶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补钙。我们中国人,喝奶太少,人均半两,喝的太少太少了。我们中国膳食里有多少钙?400毫克,但一个成人应该从膳食里摄取多少的钙呢?800毫克。怎么补充?最好喝奶。100毫升奶里含有110毫克的钙。按照我们缺钙的情况,每天应该喝多少奶呢?400到500毫升,这个才能补够一天的钙。

每天四大类食物,肉类、主食、水果、蔬菜,可以用网球大小直观把握。一二三四加起来,10个网球。一天不超过1个网球大小的肉,相当于2个网球的主食。有些人说,糖尿病人不能吃主食,这是错的,因为不吃主食的话,就要靠其他的高热量食物来补了。要保证3个网球的水果。水果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应是每顿饭的必备成分。不少于4个网球的蔬菜,蔬菜可以大量的食用,对身体有好处。另外,再加四个“一”:每天一个鸡蛋,连黄全吃了;一斤牛奶;一小把坚果,花生、核桃、杏仁、榛子,每天一小把;再加一副扑克牌大小的豆腐。这些都是对健康很有好处的食品。

学会锻炼 受益一生

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怎么样去做,才能够保证我们身体健康,抵御卒中之类慢性病对我们的危害呢?

首先要科学锻炼。锻炼有三个要素,频度、时间、强度。频度每周至少三次。一般来讲五次左右最好,有一到两天的休息时间。为什么要有一定频度呢?因为人在一个惯性运作里是最好的。如果平时不锻炼,只有到了周末才锻炼一次,每次都是大汗淋淋,这样的锻炼可不好。因为突然的一次大量运动,往往是引发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诱因。所以应该坚持经常,每天半小时以上,2小时以内,这样身体的机能状态才能跟得上。但如果少于半小时,身体的消耗不够。

再来说说运动强度。应该说,中等强度最好。像一般的散步,对于70岁以下的同志作用不大。而且最近有几个研究表明,每天散步1小时,对于预防代谢综合征,像肥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没有什么帮助。那么,用什么来判断运动强度够不够呢?答案是心率。50岁达到120,60岁可以低一点,到110。数心率也有讲究。锻炼的时候没办法数心率,可以在锻炼刚一停下的时候,马上数脉搏,然后再加上15%,这就是你运动锻炼时的心率。这样就可以准确把握锻炼的强度。

锻炼以往强调有氧锻炼。现在国际研究还是搞混合锻炼为好,就是增加力量型。一般是采取一些器械,像哑铃、拉力器,另外也可以用自身的重量,比如说俯卧撑、仰卧起坐。为什么要加重负重锻炼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不做负重锻炼,我们人体的肌肉是在逐年丢失。人体的肌肉纤维,生下来是多少根就是多少根,不会增加的。而且30年以后就逐渐地丢失,丢掉一根就是一根,绝不再长。到75岁如果和30岁相比,一个人的肌肉丢了多少呢?50%!

很多老人摔跤就是因为肌肉少了,平衡掌握不了,所以摔倒。再加上骨质疏松,就会出现骨折,髋关节、骨盆骨折。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对于65岁及以上年龄组,每周至少应有2天大肌群参与的增强肌肉力量的活动。肌肉锻炼,我们是不是就必须去健身房呢?不是的。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锻炼。

大家可以备一个小哑铃。老同志一开始轻一点,半磅、一磅都可以,拿一瓶矿泉水也行。根据我们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做。锻炼方法也很简单,每一个动作做四组,每组之间间隔30秒到1分钟,不要长,长了对肌肉的刺激就不好了。四组连着做,每组一般来说做个10~12次。年轻人如果一个重量你能连续拿起来8次,这个重量就是合适的。

锻炼时间最好是下午四五点钟,但是上班族不行,那就安排在晚上。很多人说晚上一锻炼就兴奋了,睡不着。这是个习惯问题,你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就会形成习惯。可以说,养成习惯非常重要,很多人说锻炼需要毅力,实际上就是个习惯。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