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气道异物阻塞  “海姆立克”来急救

阴翠芳

2018年11月05日08:28 来源:中国医药报

什么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是美国的海姆立克医生于1974年发明的,它是一种运用于气道异物阻塞的快速急救手法。亨利·海姆立克是一位资深的外科医生,他在临床实践中,被大量的食物、异物阻塞气道造成窒息而死亡的病例震惊了。之前在急诊的急救中,医生常常采用拍打患者背部,或将手指伸进口腔咽喉去取的办法排除气道内的异物,其结果不仅无效反而使异物掉入呼吸道深处。这个发现,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他的不断思考中,“海姆立克”急救法孕育而生。

利用拳头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突然的冲击,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这股带有冲击性、方向性的、长驱直入于气道的气流,就能将堵住气道的食物硬块等异物推出,解除窒息,使人获救。因此,国内又将“海姆立克”急救法叫作“腹部冲击法”。

了解气道异物阻塞

气道异物阻塞导致的窒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气道异物阻塞导致的死亡病例,根据国内的相关资料显示,1岁~3岁的婴幼儿由于气道异物阻塞导致窒息发生率较高,死亡率高。婴幼儿一旦发生窒息,必须立即急救,几乎没有送医院急救的机会。

婴幼儿发生气道异物阻塞,常见于进食或口含异物时嬉笑、打闹或啼哭而发生。此时表现为突然呛咳、停止活动、不能哭泣和发音、呼吸急促、皮肤发紫,严重者可迅速出现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发生气道异物阻塞的较大儿童或成年患者,不能说话,不能呼吸,也不能咳嗽。此时患者可能会用一只手或双手抓住自己的喉咙,此即“海姆立克”征象。

此时可以询问患者:“你被卡住了吗?”如患者点头表示“是的”,即立刻施行“海姆立克”急救法抢救。如无这一征象,你应观察以下征象:1.患者能不能说话或呼吸。2.是否有面、唇青紫。3.是否失去知觉。如果失去知觉要立即判断,是否符合心肺复苏的条件。

如何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手法实施过程如下。

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前脚置于患者双脚间成弓步状,用手将患者背部轻轻向前推,使患者处于前倾位,头部略低,嘴要张开,有利于气道异物被排出。

施救者将一只手握拳,以大拇指与示指侧对准患者肚脐上约两横指的腹部,注意不要接近胸骨最下面的骨骼处。另一手置于握拳手的小指侧并握紧,双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后上方(患者的枕部)压迫其腹部1~5下,反复有节奏地进行,以形成气流把异物冲出。这一急救法又被形象地称为“余气冲击法”。

如果“海姆立克”法有效的话,患者恢复呼吸,如果无效,患者没有呼吸,意识很快丧失,无法保持身体直立,此时应安全将患者放在地上,迅速确定无意识无呼吸后,开始心肺复苏,进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2次人工呼吸。每一次人工呼吸前检查口腔,有无被冲出的异物,迅速用手指从口腔一侧钩出。

另外,还有以下特殊情况。

1.如果自己是受害者,孤立无援,自救手法如下:一手握拳,另一手抱拳,双手快速冲击性地、向后上方压挤自己的腹部,反复有节奏地进行。或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以物体边缘压挤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2.儿童“海姆立克”急救法:如果是儿童(1岁~8岁)发生气道异物阻塞,其实施“海姆立克”法的要领与成年人相同,如果儿童身材小,成人施救时需要坐、跪在儿童身后。

3.婴儿气道异物阻塞急救法:若是1岁以下之婴儿发生气道异物阻塞,则不可做“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免伤及腹腔内器官,应改为拍背压胸法。(1)拍背法:先让婴儿趴在大人前臂,并倚靠在操作者的大腿上,头部放低,低于胸部,在其背部两肩胛骨间拍背1~5次。(2)压胸法:拍背法无效时再将婴儿翻过来,脸朝上,在婴儿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及中指压胸1~5次。重复拍背和压胸动作直到气道异物吐出。切忌将婴儿双脚抓起倒吊拍打背部,这样做会增加婴儿颈椎受伤的危险。当孩子发生意外时,家长千万勿惊慌,及时采取上述急救法,同时尽快送往医院耳鼻喉科急救,以免延误诊治时机。

预防气道异物阻塞很重要

婴幼儿进食时,应避免哭闹、嬉笑,看护人不要惊吓或打骂孩子,防止食物吸入气道。加强看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儿童避免把塑料笔帽、小块玩具等小物件放入口和鼻中玩耍,以免误吸入气道。向家属宣传气道异物阻塞的危害性及易发原因。3岁以内儿童食物应尽可能捣碎,勿食带壳的食物,如瓜子、花生、豆类、桂圆等。

通过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及卫生宣教,一方面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患儿的病情,更好地与医护人员配合;同时,他们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可使医患关系更为融洽。另一方面让其了解气道异物阻塞的危害性后,提前预防,起到一级预防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