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指南】
金秋10月吃啥最养生?这五种食物别错过!
编者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吃的要求也由最初的“吃饱”演变为“吃好”,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怎么吃才能在满足味蕾的情况下,又能吃出健康呢?人民健康网为“吃货们”量身定制了一档《吃货指南》栏目,让您成为一位健康“吃货”。
十月板栗笑哈哈!生吃补肾熟吃健脾
板栗里边干货多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高睡睡:吃板栗很顶饱,也被称为铁杆庄稼。栗子是树本坚果,但和核桃、花生这样富含油脂的坚果不同,栗子中的淀粉含量很高,可以充饥解饱并看作杂粮的一种。而且,相同重量的熟栗子仁和熟米饭相比,栗子水分少“干货”多,比米饭饱腹感强、血糖反应更低、耐饿时间更长。栗子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尤其是维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熟板栗中的维生素C和钾元素都很高。
还有,栗子凉了应加热后再吃,否则凉栗子中的淀粉会有部分回生,回生的淀粉很容易穿小肠而过,成为大肠细菌的食物,造成产气腹胀。给人一种栗子难以消化、容易胀肚的印象。
板栗入菜更香甜
国家高级中式烹调师牛国平:栗子除了水煮和糖炒的食用方法外,在烹饪中也是一把好手,入菜、做主食、熬粥、做馅样样行。
板栗中淀粉含量很高,完全可以做主食。把栗子蒸熟压粉,掺和到面粉(玉米面)里,或与七成白面粉和三成玉米面掺和到一起,做成馒头或窝头等主食食用,既能吸收栗子的营养,同时又可避免吃多了栗子肠胃不舒服的现象。或者熬粥时加点剥皮后的栗子,易于消化。
板栗做菜肴最常见的就是板栗烧鸡。把肉类原料按常法先烧(炖)至八成熟,再加入栗子一起烧(炖)熟成菜,可以让肉的香味和栗子的香味充分融和在一起,使其营养更为互补。
做馅也不错,把栗子肉蒸熟压泥,加适量糖和油拌匀成栗子馅,做成糕饼,最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的人食用,以增加食欲,调理肠胃。
板栗生吃补肾熟吃健脾
石家庄市中医院制剂室主任中药师吴文博:中医认为栗子味甜性温,入脾、胃、肾,主要功效为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板栗的吃法大体分为生吃、熟吃两种。一般认为生吃补肾,熟吃健脾。
生吃板栗可以防治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小便增多以及外伤后引起的骨折、瘀血肿痛和筋骨疼痛等症。生食板栗还有止血的功效,若将生板栗去壳捣泥,涂于患处还可以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等。
板栗可炒或蒸煮熟吃。对于“脾虚”特别是小儿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形体偏瘦,厌食或拒食的小儿脾虚证,可将板栗仁蒸煮熟磨粉制成糕饼食用,或用板栗和粳米熬制的板栗粥调理胃肠。这种吃法也适合治疗老年人由于机能退化所致的胃纳不佳,气虚乏力。【详细】
秋季气候干燥 润肺祛燥巧食梨
秋季气候干燥,常常使人感到鼻、咽干而不适,而梨鲜嫩多汁、酸甜适口,有很好的改善秋燥的作用。
梨,又被称为快果、玉乳,亦有“百果之宗”“天然矿泉水”之称。现代研究表明,每百克梨(指果肉)除含85%的水分外,还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和有机酸等。梨果肉中所含的苷类及鞣酸等,有润肺、止咳、化痰、养血等功效,能缓解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慢性气管炎引起的咽干喉疼、音哑痰稠、便秘尿赤等不适症状。此外,梨还有促进胃酸分泌、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等作用。
中医认为,梨性味甘、微酸、凉,归肺、胃经,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之功。吃生梨能明显解除咽喉干、痒、痛,声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将梨榨成梨汁,或加入胖大海、冬瓜子、冰糖煮饮,具有滋润喉头、补充津液的功效。
梨煮着吃效果最好。整个梨切开后,果皮和果肉应一起煮。梨核味酸,梨肉味甘,酸甘化阴,利于养阴润燥。梨皮在煮熟后味苦性寒,可起到清肺热、通大便的作用。深秋凉燥当令,燥邪与寒邪往往相兼为患,侵袭人体,症状表现为干咳、流清涕等。有此类症状的患者在煮梨的同时可加入2~3片生姜,5~6段葱根,同煮5~6分钟,吃梨喝汤,1天1~2次。葱根与生姜性温味辛,有辛温解表的作用,可祛寒邪,与梨同煮,协同起到祛除凉燥的作用。对于干咳日久,或程度较重者,可加入乌梅、甘草各10克。乌梅味酸,甘草味甘,与梨同煮,养阴润肺止咳作用增强。此汤味道甘甜爽口,很适宜儿童食用。对于咳嗽少痰者,可在煮梨时加入一些陈皮,或放入部分糠心白萝卜,能够起到润燥化痰、理气止咳的作用。【详细】
入秋后,每天一把坚果!护心调血脂、润燥防抑郁
入秋后,建议大家每天吃一把坚果(10~20克),能为健康带来多种好处。
第一,有助保护心脏。入秋后,天气转冷,昼夜温差较大,人体血管受刺激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此时,吃一些有助护心的食物能够保护血管。《英国医学杂志》刊登一项对8.6万名女性进行的调查发现,每天吃20克坚果的人比每周吃5克以下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要低35%。因为榛子、核桃、杏仁等坚果类食物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为丰富,能调节血脂,美国心脏学会已经将其列为“护心食物”。
第二,有助缓解秋季抑郁。立秋后,日照时间明显变短,人的情绪难免消沉低落。要想打败“秋季抑郁”,不妨给自己补充些“快乐营养素”——镁。这种矿物质可以调节大脑中5羟色胺的含量,后者是一种重要的“快乐神经递质”,可调节情绪。坚果富含镁,每天吃一把可预防秋季抑郁。此外,加拿大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的锌比正常人偏低。通过饮食补锌,能够降低抑郁风险。数据显示,花生、核桃、开心果、杏仁、榛子等坚果含锌量较高。
第三,有助对抗秋燥。很多人一进入秋天就开始皮肤干燥、紧绷、脱皮。尤其在北方地区,秋天气候干燥,湿度比夏季降低,而且风比较大,皮肤水分容易丢失。研究发现,维生素E对皮肤具有保湿作用,这种维生素在花生、核桃等坚果中含量较高。并且,坚果富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也是健康皮肤必不可少的营养。【详细】
柿子被称为“果中圣品” 秋季吃柿子应该注意啥?
柿子营养价值很高。柿子中含有丰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瓜氨酸、碘、钙、磷、铁。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除了锌和铜的含量,其他成分均比苹果高,因而柿子享有“果中圣品”的美称。
民间还有一句俗语:“秋天吃柿子,不会流鼻涕”。意思就是说在这个时节吃一些皮薄肉厚味甜的大柿子,冬天鼻子就不会流鼻涕了。这是为什么呢?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秋天对应五脏中的肺脏,肺开窍于鼻,肺受邪生病,人就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柿子味甘甜,性寒凉,可以清肺热,润肺燥,对于燥邪伤肺有一定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所以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内在的阴液不足,嘴唇裂口吃点柿子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此外,柿子还是食疗佳品,柿子叶也能入药,现代研究证实,柿子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C、芦丁等物质,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每日用柿子叶20克煎水喝,或者开水泡当茶饮,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但是,柿子虽好也有一些食用禁忌需要大家注意:
1. 柿子并不适合所有人
柿子性寒凉,脾胃虚寒、泄泻便溏、体弱多病、病后初愈、产后气虚、外感风寒等人群要少吃或不吃。此外,柿子含糖量较高,会影响糖尿病及慢性胃病的治疗;柿子中的单宁可妨碍食物里铁的吸收,对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治疗不利,因而这些病人最好也不要食用柿子。
2. 不要空腹吃柿子
柿子含有较多的鞣酸及果胶,在空腹情况下它们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不溶性沉淀,如果这些沉淀物不能通过幽门到达小肠,就会滞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如果胃柿石无法自然被排出,那么就会造成消化道梗阻,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甚至呕血等症状。
3. 最好不吃柿子皮
柿子中的鞣酸绝大多数集中在皮中,在柿子脱涩时,不可能将其中的鞣酸全部脱尽,如果连皮一起吃更容易形成胃柿石。
4. 柿子不能吃太多
首先,柿子中含有的大量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钙、锌、镁、铁等矿物质形成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柿子吃多了就容易导致矿物质缺乏;其次 ,柿子还会使人产生饱腹感,既影响食欲又减少正餐的摄入量,容易造成营养不足而有害健康。一般认为,在不空腹的情况下,每次吃柿子以不超过200克为宜。【详细】
秋吃莲藕养胃防慢病 好处多多
藕微甜而脆,能生吃也可熟吃,是人们日常菜品之一。藕也是药用价值相当高的植物,它的根、叶、花皆可滋补入药。
莲藕在营养学上我们一般把它归于蔬菜类,其营养价值很高。但,它与普通蔬菜相比,不仅具有了蔬菜中常见的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还拥有能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淀粉,且城含量较高约占16.4%左右,这使得莲藕拥有了其他蔬菜不具备的脆糯及回甘的口感,极大丰富了莲藕的烹饪方法。莲藕所含各种营养素中,维生素C的含量能高达44mg/100g,比柠檬或橙子都高,在凉拌时其维C含量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
“藕断丝连”是关于莲藕最常被用到的一个成语,可这“丝”究竟是什么呢?相信没几人能说得明白。莲藕的丝是莲藕中的导管,是用来为莲藕运输水分和养料的,它的成分主要是多糖和黏液蛋白,大多数的黏液蛋白都属于粘多糖类物质,也称为糖蛋白,这些黏液蛋白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在我们充分咀嚼后,它们能附着在胃黏膜上,保护我们的消化道。在外就餐,当菜品口味较重如麻辣、高油高盐、油炸坚硬等菜品较多时,可在餐前喝一些莲藕汤或吃一些凉拌藕片,再进食其他食物就会让你的胃肠道舒服很多。
莲藕是一款适合一年四季吃的食材,但在秋冬季进食最佳。这个季节里,人们皆会多吃肉类及重口味的食物,而这些食物消化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在体内蓄积过久,自然会损坏胃肠道功能,同时,高油高脂的饮食加上冷缩的血管,也会让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高发,而莲藕中的纤维、多糖及其他营养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蓄积在体内的油脂胆固醇排出体外,保障身体健康。【详细】
☆推荐阅读☆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