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华树成:提升医疗服务获得感

2018年10月11日14:57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华树成,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现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呼吸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哮喘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吉林省呼吸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吉林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协会会长等职务。2015年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当选第四批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第五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十二届吉林省人大代表,201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获全国师德师风先进个人,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推进宁养服务,开展“五全”照顾

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宁养院在华院长的推动下,免费为晚期癌症患者及家人提供全人、全程、全家、全队、全社区的“五全”照顾。2008年成立至今,总行程28万多公里,足迹遍及长春市及周边五十多个乡镇,服务患者3420人,共提供服务64791次,其中包括出诊服务11153次,门诊服务45293次及电话巡诊8345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1500余万元。宁养院多次荣获“感动吉林慈善奖”、“吉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宁养服务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重视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不仅弘扬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教育文化,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理念的回归。

注重文化建设,创新服务平台

华院长始终把医务社工及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医院总体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于2011年初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率先组建社会工作部,设立医务社工岗位。社会工作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现代医疗文化环境”为己任,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深化 “医务社工服务”、“社会志愿服务”、“医务志愿服务”三大平台,结合“实习基地”、“培训基地”、“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媒体网络宣传”四大载体开展了志愿服务、医务社工服务、公益慈善活动、健康促进和精准扶贫五大方面的具体工作,通过统筹协调解决患者的相关需求,帮助患者解决影响治疗康复的经济、家庭、心理问题,走出了一条创新性、可持续性、本土化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规范志愿服务,弘扬公益精神

华院长重管理、重成效、重宣传,促进了“蓝马甲”志愿服务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现有注册志愿者5532人,总服务时数逾11万小时。在医院的20余个科室开展了“就诊直通车”、“童之梦”智学园、“暖心”计划、“医路有我”等1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宣传招募-人才培育-表彰激励-质量提升”的规范化、系统化、个性化、常态化、社会化的医院志愿服务新模式。同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原则,一方面将社会力量引进院内,在院内先后开展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春天的歌儿”等多场大型主题公益活动;另一方面带领医院的“爱心专家讲师团”,在长春市内及周边村屯开展了百余场健康宣教及义诊活动,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将我院作为社会医疗服务核心的力量最大化发挥。

建立实习基地,开展项目化运作

为了扩大医务社工服务范围,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我院与吉林省内多所高校及养老机构、社工机构、培训机构合作联合培养医务社工专业人才近百名。2017年,我院成为全国首批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医务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得到了业内肯定。

2014年至今,我院多次参与中央及地方财政支持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累计为长春市及周边地区的3000余名空巢老人、贫困肿瘤患者等弱势群体提供了心灵关怀、健康指导、肿瘤早期筛查等专项服务。同时,总结与提炼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出版发行了《医路同行》项目文集、健康指导手册,为省内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搭建交流平台,引领行业发展

在华院长的领导下,于2015年6月成立吉林省生命关怀协会医务社工与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率先在省内组建医务社工专业团体,共同谋求医务社会工作研究与发展的可持续化路径。目前协会已吸纳了来自省内百余家医疗机构、高校与社工机构的参与,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反响良好。我院先后与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等单位合作,举办了6场全国性医务社会工作会议,省内外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由我院创造的本土化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国内同仁的关注与认可。

进行政策倡导,营造发展环境

在推进我省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我院建言献策,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吉林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于2017年初制定下发了《吉林省开展专科特色医务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重点要求“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医务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标准,加强医院的医务社工和志愿服务管理,提高医务社工和志愿服务水平,满足患者的身、心、灵、社会等多方面需求,提供人文关怀服务”。该方案的下发有助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全面推行,形成区域协同,促进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服务的提升中发挥作用。

推动临终关怀服务,开展“五全”照顾

在华院长的领导下,宁养服务以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为中心,为晚期癌症患者及家人提供全人、全程、全家、全队、全社区的五全照顾,并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支持、居家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服务,累计服务患者3420人,共提供服务64791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1500余万元,建立了长期、稳定、有效的特殊癌症群体关爱服务体系,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使临终患者获得尊严、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关爱,体现医学的人道主义本质。

完善专业支持网络,构建医患沟通桥梁

在华院长的引领下,我院打造医、药、护、技、社专业服务团队,由医务社工运用专业方法在临床科室开展病房探访、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节日特色服务等项目,为患者及时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支持服务,使多学科协作团队服务更加完善,医患沟通更加顺畅。同时,连续多年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努力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扩大医务社工服务辐射半径,为3000余名贫困空巢老人、肿瘤患者等弱势群体提供了心灵关怀、健康指导、肿瘤早期筛查、资源连接等服务,并及时总结经验,以项目化带动专业化,出版发行项目文集,发挥省内医务社会工作行业引领示范作用。在华院长的推动下,医务社工为患者及家属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发挥构建医患沟通桥梁的专业作用,用主动服务推进医疗服务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的跨越,打造“有温度”的医疗环境,获得了患者满意及医护人员的认可。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医疗服务获得感

在华院长的推动下,我院构建了“社会志愿者服务医院”和“医务志愿者服务社会”的双向互动体系。一方面将社会力量引进院内,联合院内20余个科室共同开展了“就诊直通车”、“童之梦”智学园等20余项志愿服务项目,促进了有序、高效的门急诊服务流程的建立,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另一方面由“爱心专家讲师团”组成的医务志愿者,以促进全民健康为目标,在长春市内及周边村屯开展了百余场健康宣教及义诊活动,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接受优质医疗服务,获得了广泛好评。华院长精心设计,使志愿服务融入患者就诊流程和健康促进的各个方面,增强了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蓝马甲”志愿服务成为我院的亮丽风景和响亮名片,被喻为“医患关系的润滑剂”。

创建精准救助模式,满足群众民生需求

在华院长的带领下,由医务社工专业人员统筹我院救助资源,创新开展特殊病种专项救助、慢病患者普惠救助、困境患者众筹救助以及儿童暖心服务的“3+1”精准救助模式,与社会资源、各大基金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公益组织联系合作,寻求慈善救助资金。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通过积极主动救助,全力为群众解急救难,满足贫困患者对医疗技术服务的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供稿)

(责编:许晓华、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