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中国甲状腺癌领域首项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公布

2018年09月25日13:19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9月21日,由武汉协和医院主办的“DTCC(中国甲状腺癌领域首项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研究结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甲状腺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DTCC研究牵头人黄韬教授表示,积累中国甲状腺癌数据,完善对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或许是中国深入展开临床研究的必由之路。

(图为DTCC研究牵头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甲状腺中心主任黄韬教授)

研究背景提示:我国甲状腺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仍比较低

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与国外一样迅猛攀升,但是我国甲状腺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仍比较低,为84.3%(根据2003-2013年全国17个肿瘤登记处提供的678842例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信息,依照性别、年龄、地理区域,分析不同时间段内26种肿瘤5年相对生存率的变化)。

(图为参加发布会的6位专家)

为探索中国甲状腺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远期生存和复发情况,检验判断目前甲状腺癌治疗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提供可参考的临床依据,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协和医院牵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等9家医院共同参与,由默克公司支持的DTCC研究于2014年启动。

DTCC研究牵头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大外科主任黄韬教授表示,从2014年的9月开始,DTCC到目前第一阶段的研究已经顺利结束,超过了2013例病人进入到有效的分析里面,完成全部研究的例数是1869例,通过收集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诊疗信息,对患者特征、术前检查、术中记录、术后病理等方面进行统计研究。研究发现,积累中国甲状腺癌数据,完善对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或许是中国深入展开临床研究家的必由之路。

对于选择甲状腺癌作为研究对象,黄韬表示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近10年来,甲状腺肿瘤是国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第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人们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效果争论最多;第三,对癌症的诊疗已经进入循证医学阶段,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支撑,而我国恰恰缺乏此类数据信息。

研究结果发现:中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高

“中高危的甲状腺癌病人的转移率相当高,中国甲状腺癌病人有82%以上的病人有淋巴结转移。”黄韬说。

他认为,我国中高危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高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医患两方都比较重视淋巴结转移,双方都更倾向于采用预防性淋巴结清扫的办法,所以淋巴结清扫率很高,导致发现更多的病人有淋巴结转移。第二,欧美国家甲状腺癌的病人做手术的时候他们不做至少是不常规做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它是没有办法确诊的。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医生在手术中不光是把甲状腺的结节拿来去做冰冻切片的检查,甚至连淋巴结都拿去做冰冻切片的检查,这样术中又会确认一部分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这样清扫的比例会比美国医生更高。第三,疾病本身的原因。我国没有对甲状腺癌进行筛查,只是近几年在体检项目里面包含了甲状腺检查,因此大多数人是意外发现的。这些意外发现的人和定期检查、定期筛查甲状腺癌的病人相比,他们发现的更晚,这样癌在体内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会导致淋巴结转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李兴睿主任表示,DTCC本质的研究之一就是想用临床的数据,未来可能用基因监测、影像学等找出那些高危的病人,让这些病人接受必要的治疗,让低危的病人减去不必要的治疗,这是我们这个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对于甲状腺转移,任何一个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都是民众所关心的,也是医生治疗中的难点。

术后随访管理工作欠缺 治疗达标率不理想

黄韬教授表示,中国的病人除了大城市的病人以外,绝大部分病人在初始治疗结束以后,随访工作做的不够好,有些病人甚至很长时间才回到医院复查,基层医院也缺乏甲状腺专科医生,这些都导致我们国家对病人长期随访和管理做的不够好。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科室副主任谢磊认为,开展长期的研究随访工作对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医生日常工作比较繁忙,接下去还要做几年的随访工作,涉及到患者的适应性和配合性,需要专门团队进行随访管理。

黄韬教授认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甲状腺癌术后治疗达标率不理想的原因有三:首先就是医患双方对术后治疗的宣教和重视不够;第二,中国因为地域广阔,城乡差别大,交通便利程度也不相同,病人文化素质也不相同,这样导致病人的复诊、随访非常困难,这样也延误一部分病人达标的时间;第三,我们很多医院和地方没有对病人进行全程管理,这个全程管理是保证病人尽可能的达标和保证它随访和获得良好康复指导的很重要的途径,这一块显然是缺乏的。

微小癌不代表低危 甲状腺癌应早诊早治

与其他肿瘤相比,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好,生存时间较长,容易使人忽略甲状腺癌治疗的重要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朱精强教授表示,乳头状癌的争议本质是微小癌,即小于10 mm的肿瘤。“体积再小,它的本质依然是癌,微小癌具有所有大于10 mm肿瘤的特征,例如淋巴结转移、大脑转移、肺部浸润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认为微小癌代表低危,对人体没有伤害,这是错误的。”

(图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朱精强教授)

对于业内产生争论的原因,朱精强表示,目前的医疗技术无法预测微小癌的发展方向,医生主要根据经验进行判断,由于不同医生诊治过不同的患者,患者的微小癌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医生之间的经验存在差异。“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历,分析微小癌是否具有高危因素。在2016年,专家达成了对微小癌的共识,若直径小于5mm,且没有高危因素,就可以对其保持观察。”朱精强说道。

甲状腺癌要进行多学科、全程管理

朱精强教授表示,甲状腺癌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实际上是经典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在手术中,可能涉及到胸外科、耳鼻喉等等;在随访和治疗的时候,也是要和多学科合作的,所以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管理都是多学科的管理。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程若川主任表示,从DTCC研究来看,患者手术后的治疗达标率得200多天以后才达到标准,而且是在DTCC研究的九个中心,这说明管理方面有问题,患者配合方面有问题。全程管理,患者也是很重要的一方。对患者进行终身、全程的随访,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对病人真正做到终身的维护;第二,对业内来说,获得了从业务上、从科研上面所需要的全程的数据,最终对甲状腺外科的进步有很大帮助。

黄韬教授表示,开展DTCC研究主要想法就是,要积累中国自己关于甲状腺癌临床诊治的数据,因为以前引用最多的都是国外的数据,我们中国的数据特别是有价值、规模比较大的多中心的数据是缺的。他说,在第二阶段研究结束,即全部病人随访五年以上才能得出对临床工作更具有指导意义的完整数据。DTCC未来研究计划是,以DTCC研究平台为依托建立甲状腺癌术后随访平台,建立规范的各种诊疗记录,邀请更多的中心参加,邀请个人建立自己的随访数据库。他希望通过DTCC研究积累中国甲状腺癌数据,促进中国甲状腺癌临床研究的发展,促进中国DTC(分化型甲状腺癌)全程规范化管理进程,让患者更好地获益。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