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ITP可控可治,治疗目标使血小板达到安全水平

2018年09月20日15:22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ITP(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我国在门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胡豫教授指出,ITP的高发年龄有两个高峰期:20-40岁和老年人,大部分已发展为慢性ITP。此外,还有一部分儿童患者,儿童患病大多数是急性ITP,可以治愈。

认识ITP并选择副作用低的药物治疗,患者也可以高质量生活

胡豫教授介绍,ITP是由于血小板生成不足或破坏过多而导致血小板的减少所造成的凝血功能差异。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会造成颅内出血,内脏出血,例如消化道大出血等,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ITP比较常见的是比如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瘀斑,女性月经延长等出血征象,虽然大多是轻微的症状,但是由于容易并多出血,很多患者会因此产生心理压力。

作为一种良性疾病,其实ITP本身对患者影响不大,绝大多数血小板减少不会引起致命危险,因此不必过分恐惧。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副作用会造成患者生活质量偏低,比如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会导致患者骨质疏松等。所以应尽量选择副作用较小药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同治疗方式需要权衡利弊

胡豫教授建议应根据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第一类是使用免疫抑制剂,通过调节免疫功能使患者的血小板回到比较安全的水平。第二类是促血小板生成药物,通过此类药物提高患者的血小板量。第三类是手术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可以考虑对部分病人进行脾切除,还有一部分采用脾栓塞的方式。

对于ITP治疗,不同药物各有优点和弊端。免疫抑制剂,特别是激素类的药物,在治疗ITP时会给患者带来副反应,例如引起内分泌失调,年轻女性因此出现肥胖,满月脸,痤疮等。使用免疫抑制剂也会因干预了人体的免疫过程,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更容易被感染。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的副作用较小,但需要长期用药。脾脏切除则是最后的手段。所有的治疗方法都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有选择性的使用。

目前,我国在治疗ITP方面已与国际理念接轨并且有自己的特色。在药物选择上,总的趋势是从静脉用药逐渐过渡到口服用药。胡豫教授表示,虽然过去也有这个理念,但是没有药物。现在,随着新药研发成功,慢性ITP有了更多药物选择,长期使用,患者更容易接受口服药。

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是ITP患者关怀日。胡豫教授呼吁全社会关注ITP,ITP是一个可控可治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会转为慢性状态。希望大家认识到疾病的相关规律,治疗的目标是使血小板达到安全水平,而不是一定要达到正常水平。随着更多新药引入,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副作用小、效果好的药物,所以患者一定要有信心接受挑战,战胜疾病。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