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今夏高温为何如此“强悍”

郭静原

2018年08月10日09: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8月7日立秋,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这已是今年入夏以来,该台连续第25天发布高温预警。与此同时,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都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北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极端高温事件频发。面对热浪来袭,大家不禁要问:今年为何如此炎热

每年夏季,高温总会以各种姿态刷屏。去年是以“火炉城市”话题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年则是以国外避暑胜地北欧,以及国内避暑胜地东北多地突破高温记录蔓延开来。近日更有报道称,北极圈内出现罕见高温,一度达到32℃,致使冰川迅速融化。

今年夏天高温为何如此“强悍”?全球多地“高烧”的原因又是什么?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有关专家。

热浪席卷北半球

7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极端高温事件;与此同时,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极端高温事件频发

气象学上将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定义为“高温日”。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国江南、华南部分地区高温天数超过20天,其中黄淮西部、重庆中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等地高温天数较常年同期偏多10天以上。

8月2日,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李明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22.9℃,较常年同期偏高1℃。全国有94个气象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其中辽宁本溪县(39.2℃)、吉林集安市(38.4℃)等24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事实上,我国的高温天气现象并非“一枝独秀”。7月份以来,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欧洲北部、亚洲西部和东北部、北美洲西北部和中部等地偏高2℃至4℃;尤其北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极端高温事件频发。

“丹麦烤焦了”——欧洲航天局7月25日以此为题公布了一组卫星图片。图片显示,丹麦西兰岛的一处农田在2017年7月份时还是遍地绿色,而到了今年7月份,当地植被已被“烤焦”,棕黄成为图片主色调。

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北欧地区正遭遇持续高温,北极圈内气温已突破30℃,挪威和芬兰也分别出现了33.5℃和33.4℃高温。由于天气异常干燥,瑞典在7月中旬已报告大约50起森林火灾;英国部分地区今夏持续高温干旱,已创下半个世纪以来最干旱夏天的纪录,并导致草坪枯黄,水库水位迅速下降。

由于连日高温和大风,位于南欧的希腊近期也森林火灾频发。7月23日,希腊首都雅典遭遇40℃高温袭击,城区附近发生的森林火灾已使上百人受伤。

强降雨和热浪还接连袭击了日本。7月上旬,日本西部的持续暴雨导致多人死亡。此后,日本大部分地区又出现持续高温,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统计,在7月16日至7月22日的一周内,有超过2.2万人中暑送医。此外,韩国多地也发布了高温预警。

而多个北非国家的高温天气更是热力十足——7月初,摩洛哥出现43.4℃的高温,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高气温甚至达到51.3℃。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这应该是阿尔及利亚可靠温度记录中的最高值。

北美地区也未能从热浪中幸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国家公园气象站7月8日测出52℃高温;加拿大魁北克省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已导致多人死亡。

全球气候变暖是主因

专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温风险加剧,是今年高温热浪异常的大背景。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每个地区的增暖速度并不相同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认为,虽然很难将近期出现的极端天气简单归因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但从长期影响来看,全球极端高温和降水增多这一趋势,无疑是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结果。

“从气候背景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温风险加剧,是今年高温热浪异常的大背景。”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艾婉秀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每个地区的增暖速度都一样。

她说,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呈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北方升温速率高于南方,在今年夏天北极地区高温的极端性要高于低纬度地区;二是最低温度的上升速率高于最高温度的上升速率。虽然今年我国的高温天数是1961年以来的第三位,但最低温度却是1961年以来的最高。最低温度高意味着夜间温度不返凉,加重了炎热程度。

那么,为何北极地区频发“高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吕俊梅告诉记者,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大概是其他地区的2倍,这种现象叫作“极地放大效应”。

吕俊梅介绍,今年夏天发生在北极地区的罕见极端高温,主要是由于今年冬末春初,北极地区开始出现的气温异常偏高现象:1月初,我国北极黄河站气温就已经出现高于0℃的现象,气温比常年气候平均偏高10℃左右。到3月份,北极地区气温偏高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夏季,导致冷空气活动减弱,成为此次高温事件的主要原因。

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北极地区冬季的海冰正在不断融化变薄。监测数据表明,2018年1月份,北极冰层厚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海冰融化变薄后形成碎片,从南方吹来的强风将碎片推至北极中心,并将热量不断释放到大气层,从而也促使北极地区温度升高。”吕俊梅说。

相应的,北极地区气温异常偏高,向南扩展的冷空气活动就弱。艾婉秀表示,2018年4月份,拉尼娜事件结束后海温上升很快,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位置异常偏北,平均强度超过常年同期1倍以上。同时,副高压南侧不断有台风生成,推动副高压向北移动,我国华北和东北刚好受副高压的控制,出现高温天气,尤其10号台风“安比”影响过后,东北地区气温迅速升高。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