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心理学家:话到嘴边留三分 与人沟通切勿随意“贴标签”

2018年06月28日08:04 来源:环球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很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法国时尚杂志《费加罗夫人》就此对两位心理学家进行了采访,提醒我们在与人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芝麻点大的事都能难倒你”、“你也太夸张了”、“你看上去很累”……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虽然并不会带有敌意,但却没有思考过这些话对听者的影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蒂安 迪梅尼(étienne Duménil)分析道,这些话不像辱骂人的话语那样具有攻击性,但总是重复这种没有明显恶意的话也会伤人。

  心理学家阿梅莉亚 洛贝(Amélia Lobbé)表示,这种现象很常见,主要是由于儿童时期习惯进行分类而导致的。也就是说,通过贴标签的方式对人和情况分类,因为这是辨认人和情况最简单的方式,同时也会带来控制的快感。

  但这种现象会削弱听话者的自信心。洛贝表示,部分人在与人交流时不试着自己置身于情景中,而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判断情况。比如,“别这么夸张”这句话就没有考虑到情景中的所有因素,并且包含了对别人性格的分类评价。对方也许会觉得自己没说明白,并且认为自己的感情遭到忽视,他们明明是在寻求帮助,结果却对自己产生怀疑。这就是所谓的“自证预言”:一个人听到了别人对他说的话,认为事实即是如此,最终丧失自信,按照他人的话来做。

  此外,一些和心理健康有关的话语,例如“你有抑郁症吗?”、“你有妄想症吗?”,或者一些与性别有关的话语,例如“你例假来了?”,其实都有可能对他人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迪梅尼表示,往往关系越好的人,越容易被这些只言片语所中伤,即便说话人不是故意的。洛贝补充道,这仅仅是因为我们往往会给予我们爱的人和重视的人更多的信任。

  迪梅尼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一句简单的评论可能会触碰到别人的敏感点,“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阴暗面”。这就是所谓的“投影效应”。在最为极端的情况下,有些话甚至可以在别人心中留下多年的阴影。一些人会通过听到的话语进行自我评判,并认为这是现实的体现,这甚至有可能引起心理疾病。(实习编译:朱莹 审稿:王战涛)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