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孩子沉迷游戏到何种程度才是精神病? 

2018年06月27日10:39 来源:南方日报

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草案),“gaming disorder”(游戏障碍)被列入精神疾病范围,与“赌博障碍”同属行为成瘾障碍,引发众多讨论。“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说明这一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并且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应该引起社会重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查彩慧教授指出,青少年游戏成瘾现象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一新的疾病分类,有助于业内医生规范诊断和治疗,她同时也指出,游戏成瘾的治疗不仅需要家庭和医生的干预,更需要社会参与。

“游戏成瘾”有了诊断标准

游戏成瘾和游戏障碍其实是同一个概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游戏障碍”的定义,是指“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必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在诊断方面,这种游戏行为通常需要持续12个月,但如果所有诊断要求得到满足并且症状严重的话,所需确诊时间也可缩短。

“游戏成瘾的争议不亚于当初的同性恋,ICD-11的出台,意味着游戏障碍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有了依据,有着重要意义。”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精神科医生何日辉指出,早在2003年,随着互联网的开始普及,关于游戏成瘾的讨论已经在国内引起关注。2008年,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主任陶然编制了一套《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大部分“网络成瘾”患者属“网络游戏成瘾”。2013年,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DSM-5已经将“网络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的“候选名单”,认为目前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证研究来确定统一的游戏成瘾诊断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当时也引起非常大的争议。

何日辉介绍,争议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是精神医学最大的短板在于主要依靠症状学诊断,而非病因学,而通过症状给人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缺乏确切证据,仍存在很大争议;其次,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也触动了庞大的游戏厂商的利益。事实上,在此次事件后,多个游戏厂商已经发出反对声明,认为电子游戏没有上瘾作用,要求世界卫生组织重新评估。“而且成瘾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后,如何治疗,如何评价疗效等等,都缺乏好的手段和标准。业内也对过度治疗有担心。”

何日辉指出,从成瘾心理机制来说,游戏成瘾是心瘾的一种,即心理渴求,是预想到这种行为就开心或兴奋,就想去玩,如果遇到阻止就可能情绪失控甚至暴力反抗等等。有人曾经把网络成瘾类比为“电子海洛因”,与毒品成瘾相提并论,但确切来说,游戏成瘾与酒精成瘾更有相似性。“很多人都打游戏来娱乐放松,但大部分不会成瘾,就跟很多人都会喝酒,但酒精成瘾只是少部分一样。”

“游戏成瘾”出现低龄化现象

专家们认为,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强,虽然很多人也玩游戏,但只是在下班空余时间玩,社会功能受损轻微,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青少年游戏上瘾现象。

查彩慧主任告诉记者,她在门诊遇到过最小的游戏成瘾儿童,还在读幼儿园。“家长刚开始没有防范,还觉得孩子无师自通玩手机很厉害,但发展到后来,孩子玩游戏不能停止,不让玩就哭闹不休,令人震惊。”查彩慧粗略估计,每逢暑假,她的门诊有1/4至1/3的小病患,都跟游戏成瘾有关。“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标准,预计沉迷游戏、兴趣降低、不愿外出的孩子中,大约有10%-15%可以列入精神疾病的范畴。这个比例已经相当之高。”

何日辉指出,首先,游戏设计是利用大脑的反馈机制奖赏效应,让人快速获得兴奋和成就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上瘾,这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青少年相对成人来说,更加容易受游戏诱惑上瘾。其次,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三观”尚未建立,如果被游戏中的故事情节吸引,长期沉迷一些暴力游戏、色情游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而且青少年如果因为游戏上瘾错过了学习成长时期,失去将来有所成就的基础,那么成人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或人格障碍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网络游戏成瘾已经是一个事实。有的孩子因此丧失社会功能,完全没有人际交往。更需要注意的是共病现象。何日辉曾经遇到广东一名初中生,因为之前有抑郁症,存在学习障碍,不愿意去上学,就整天在家玩游戏,游戏上瘾后,为了玩游戏,跟父母打架,完全丧失理智。因为常常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弯腰姿势,导致佝偻病加重,“初三的孩子走起路来跟老头子一样。”

“这也跟我们很多家长习惯用手机安抚孩子,缺少与孩子的互动等不良模式有关。”查彩慧说,所有不良行为的治疗,都需要建立正常的行为习惯,但如果家长自己建立正常行为习惯的努力不够,整天抱着手机不离手,纠正孩子的行为就非常困难。

“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非常严格,不是周末玩玩手机就算精神疾病,这一点大众不用担心。”不过,查彩慧指出,从医生角度来说,游戏成瘾的治疗非常难,需要相当长的疗程和多样化的手段配合,而且单靠医生或家庭的干预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参与,对游戏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否则很难根治。

何日辉建议,就像不得卖酒给未成年人一样,国家相关部门应健全游戏市场体制,规范市场,成立“游戏分级制度”,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群体设立相应的内容限制。此外,相关部门应该牵头,要求游戏公司拿出一定比例的收入,成立“游戏障碍公益治疗基金”,专为经济困难的游戏障碍患者提供治疗经费。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链接

世卫发布的“游戏成瘾”诊断标准

游戏障碍(游戏成瘾)的特征是持续的、经常发生的游戏行为(数字游戏或视频游戏),这些游戏可能是网络游戏或非网络游戏,表现为:

1.个体对游戏的控制力受损(例如开始时间、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结束时间、环境)。

2.游戏的优先级越来越高,将其置于其他生活兴趣和常规活动之上。

3.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游戏时间。

这种行为已经充分严重地导致了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重大损害。

这种游戏行为的模式可能是连续的或经常性的、断续的。

游戏行为和其他特征通常在至少12个月的时间内是明显的,这样才能确定诊断结果;但如果所有诊断要求都得到满足并且症状严重的话,所需的确诊时间可缩短。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