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做好医疗协同“孵化器”

胡宇齐

2017年12月08日08:12 来源:北京日报

  “到家门口的北京医生多了,去北京看病的河北人少了。”在近日召开的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新进展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卫计委主任张绍廉以简明的话语介绍医疗协同的成效。数据显示,北京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院患者中,河北患者人数占比从2013年的9.1%,下降到2016年的7.5%。

  河北患者“回流”的背后,是三地间医疗资源布局的持续优化。审视现实,北京优质医疗资源集中,每百万人口拥有三级医院数是河北的3倍多,“看病得去北京”既让河北人民深感不便,也加剧了北京的拥挤程度。如今,随着三地间医院托管、建立医联体、设立分院等合作帮扶模式逐步铺开,300余家河北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建立了合作关系,7万人次河北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健康福利。“双赢”之局迹象初显,让人欣喜。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潮中,医疗一体化可算“先行者”,但差距也显而易见:医疗协同深入依然有限,对接合作大多只停留在专家来坐诊、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较浅层次。论理想状态,医疗协同是要在疏解北京“全国看病中心”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河北的医疗水平。然而就目前来看,优质资源大多没能“落地生根”,三地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输血”能解一时之困,“造血”才能真正“脱贫”。在医疗协同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河北的自主生长,是破题的关键。这既需要三地构建深度合作,更呼唤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总量。事实上,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总量虽大,但平均起来也捉襟见肘,好医院“看病难”时常上演。推进医疗协同,既要看到北京优质资源丰富这个相对值,持续优化资源布局;也要看到三地优质资源短缺这个绝对值,把北京大医院的医疗资源作为“孵化器”,培养出更多的医务人才,辐射三地。

  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诉求必然更加强烈。大力推进医疗协同,彰显着强烈的民生底色。提升三地医疗质量、形成区域医疗中心,方能更大限度满足人们“病有所医”的朴素愿望,筑实公众“幸福感”。

(责编:杨迪、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