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医疗质量“填平补齐”担子仍不轻

2017年10月31日09:31 来源:健康报网

  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不久前发表的一项排名显示,近20余年,我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这样巨大的成就,无疑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成果,而要巩固并扩大这一成果,还需行业内外继续砥砺前行。

  我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的显著提高,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以个体化、微创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疾病的诊断、治疗不再仅停留于病原学、病理学层面,而向患者及病原体基因层面迈进了一大步;与传统手术相比,内镜、介入等微创手术降低了手术风险,患者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同时,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不断推进,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合理、科学的诊疗方案。

  这样的进步的确可喜,但提升空间仍然巨大。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大医院处在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高原”地带,老百姓享受到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服务早已接轨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不少基层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却仍在“盆地”徘徊,这种质量水平上的差异和不平衡,在不同地域、城乡、机构、学科间广泛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总量位居世界之首且持续上升,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任务繁重。经多年探索,我国逐渐形成了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新格局。在未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过程中,医疗机构自身和卫生行业内部应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医疗质量问题现状、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的精准定位,创新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法,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高质量信息化管理的积极作用。医保部门对医院进行支付和医院内部开展绩效分配时,也应将质量管理结果与其挂钩,强化质量管理激励作用。我国还应从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上着手,从源头缩小医疗服务供给方的水平差距。只有多管齐下,医疗服务同质化才能真正实现,医疗质量“盆地”才能从根本上填平。(记者 孙梦)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