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气温大跳水,“秋冻”须谨慎

医生提醒:老人儿童以及一些特定人群,要注意保暖

2017年10月12日09:04 来源:钱江晚报

冷空气来了,气温一天天“跳水”,但有些人并不重视“保暖”这件事,认为“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不变的养生金句,越冻越健康。

其实,盲目忽视身体保暖不但不能养生,还给疾病趁虚而入的机会。老人、儿童以及一些特定人群,并不适宜“秋冻”。

感冒、鼻炎患者明显增多

“每天早起都要连续打上好几个喷嚏,还经常觉得鼻子痒、眼睛痒,时不时就会流眼泪。”近日,在媒体工作的李小姐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医生诊断,李女士患上了过敏性鼻炎。医生说,这段时间是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难捱季,前来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很多,大多有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等症状。

这几天记者走访开发区各大医院发现,最近感冒发热的患者也明显增多。其中儿童、老年人尤其多。有些是胃肠型的感冒,由于伤了脾胃,出现了拉肚子、恶心、呕吐等症状。而风寒型感冒大多发生在体质比较虚弱的老人、小孩身上,主要是受风着凉导致身体受到细菌的攻击。

“我们家宝宝感冒发烧了,她才九个月啊,看着她每天吃药真的很心疼。”在开发区妇幼保健院,记者碰到了带着宝宝前来就诊的吴女士,吴女士告诉记者,妈妈群里很多人都在说,这段时间感冒发烧的宝宝特别多。

能不能“秋冻”得看体质

有句老话叫春捂秋冻。说秋季天气变寒,突然穿很厚的衣服,反而不容易顺应季节变化,导致身体不适,所以要冻一冻,稍微穿少一点。

有很多人遵循这个养生原则。但医生建议,霜降后,随着气温下降,就不适合“冻”了。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病人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多饮水。

方回春堂的老中医狄永清医生说,“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力,使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好准备。一般情况下,在15~20摄氏度,人们可适当“秋冻”,以增强体质。但低于15摄氏度时,市民适时增减衣物,不宜“秋冻”,尤其注意头、手、足等部位的保暖。

狄永清告诉记者,“秋冻”虽有科学依据,但并非针对所有人,一些特定人群最好不要秋冻。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这些人身体受寒,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血压升高、脑负荷加重。

还有关节病患者,这些人平时关节都会发生不适,秋冻不当,更会加重症状。

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患者也要注意,不适当秋冻容易导致冷空气入侵体内,刺激旧病复发。尤其是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病的老人,更应注意腰腹部的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及时服药治疗。

糖尿病患者秋季温差变化大,“秋冻”很容易感冒,同时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更不可“秋冻”。这类病人,体质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记者 李思璇)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