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常吃鱼生生出结石

2017年08月17日09:09 来源:羊城晚报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广东更是结石病的高发地区。15日,全国首家胆石博物馆在东莞南城医院落成开馆,2300余份结石标本面向公众进行展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认为,这些标本都是珍贵的基础资料,只有把基础研究搞好了,临床上遇到难题才能找到最经济、最小损伤的对策。

吃鱼生也会导致结石

昨日上午,记者在南城医院看到,门诊大厅里竖着一面巨大的玻璃展览柜,2300多份结石标本被一个个计量瓶密封装着,整齐地摆放在展柜里。每个结石标本颜色、形状各异,有的呈粉末状,有的是小颗粒状,甚至还有些长得像果核。此外,按照结石的成分,标本还被分成了胆固醇、胆色素、混合性等类别。

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结石标本里,陈列着一种广东人特有的结石——鱼生、虾生形成的结石。据南城医院副院长王三贵介绍,广东人喜欢吃鱼生,里面的寄生虫残留物与胆管分泌物凝结在一起,就形成了结石。“解剖开来,可以看到结石里会有寄生虫的残留物,新鲜的胆汁中,还可以看见活的华支睾吸虫寄生虫体在游动。”

这么多的结石,哪种手术难度最大?王三贵说,最难的是泥沙样结石,也就是长得像芝麻粉的这类结石,由于太细小,喜欢在身体里“逃逸”,为此还发明了专利技术,“就是用器械能把这些逃兵给吸出来,减少在体内残留”。

十年收集2300余份标本

“这些胆道结石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美国、马来西亚、法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收集起来很不容易,是东莞市胆囊疾病研究所外科团队历时十年精心打造的。”王三贵告诉记者,每个标本背后都记载着一个典型的结石病例,都是经过了患者同意才会被收藏展出的。很多病人表示很荣幸,觉得自己可以为医学事业做贡献。

坚持连续十年收藏结石标本并非易事,谈及初衷,王三贵坦言,当时只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医患沟通,“很多胆结石患者不清楚结石长什么样,结石长在哪儿,有多大,常常因为术前沟通,医生重复要花费大量的经历和时间。于是我想到将取出的结石保存起来,手术之前拿给患者看,所有疑问就会一清二楚”。

慢慢地,结石标本越存越多,王三贵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对结石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随着生活习惯、饮食等因素的影响,结石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增长,广东更是结石病的高发地区。每个患者的结石长得不同、病症不同,对应的手术方法也会不同,如果把这些结石收集起来,分类研究,对于胆结石的防治就会有新的发现。例如,通过化验结石的成分等信息,就有可能进一步明确结石的成因,可以开出健康处方,指导饮食、生活习惯,进行一级预防干预。”

王三贵认为,随着博物馆的落成,将让广大市民直观的了解胆石病手术治疗方法,减少对手术的恐惧和误解。此外,医学生和临床医生来到博物馆,也能加深对手术治疗的理解和认识。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