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逛”医院可能是心病

反复找专家、做检查不但治不好,还加重心理问题

受访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爱勤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袁勇贵 本报特约记者 崔玉艳 程守勤

2017年07月22日08:12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随着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日益增多。在很多综合大医院,常能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不爱逛商店,但爱“逛”医院,因为自觉不适,他们到处看不同的医院、不同的专科、不同的医生,查各项指标都没有问题……殊不知问题出在心理方面。

  求医五年,原来是“心病”

  5年前,42岁的刘女士莫名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运动后加重,去当地医院就诊没查出任何疾病。此后,为了“搞明白”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奔波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知名医院,看了一位又一位的专家,做各种检查,花费越来越多,症状却愈发严重。 

  后经人介绍,刘女士到心理精神科就诊,才确诊为“心理应激、急性焦虑相关的应激性心肌病”。原来,刘女士发病前经历过至亲离去的重大变故,这让她非常痛苦。心理、生理应激促发急性可逆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慢慢出现了躯体化症状。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吴爱勤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逛医行为”非常普遍,患者其实是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却始终以为自己只是躯体疾病,查来查去查不出病因,这类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识别和处理,就会在“逛医”之路上越走越远,浪费时间、金钱,也延误心理问题的治疗。

  患者中一半有心理问题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现在人们罹患各种心身疾病的几率越来越大,心身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高发疾病,尤其在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一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显示,到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38%的人是单纯的躯体疾病,其他62%的人都是心身疾病。大多数病人有躯体疾病都是前往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就诊,而非心理咨询门诊、精神心理科和心身医学科。由于普通专科医生对心身疾病患者发病原因不了解,造成治疗效果都不好。“据统计,我国非精神科医生漏诊率为60%;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中,接受合理治疗者仅20%。”在儿童及老人群体中,有部分存在隐匿性抑郁症,识别困难导致误诊率高,更易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

  关注心理,少“逛”医院

  研究证明,心身疾病大多数和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很多疾病看似躯体不适,其实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神经官能症、情绪性心率失常、肠易激综合征……这些疾病的患者往往是反复“逛医”的“主力军”。生活或工作压力、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导致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而引起身体的异常反应;反之,长期的躯体疾病困扰也会引起焦虑、担心等不良心理状态,加上羞于承认自己有心理或精神问题等传统观念束缚,进而出现“逛医行为”。 

  袁勇贵认为,避免反复“逛医”,第一,普及心身健康知识、推广心身医学、提高医务工作者早期识别心身疾病及有效沟通能力刻不容缓。广大医务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关心病人的身心健康。第二,要提高基层医院及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识别心身疾病的专业技能,学会恰当的医患沟通技巧,必要时帮助患者及时转诊,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对于患者来说,如果看遍各科并治疗多日后,身体不适仍不能缓解,要接受医生建议去看看心理精神科,排除是否为心理因素造成的身体不适,从根本上解除痛苦。▲

(责编:赵敬菡、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