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离生育友好型社会还有多远?【2】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枫
幼儿园医院准备好了吗?
“70后”二孩妈妈张洁的大女儿快上初中了,小儿子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工作日的每天早上,她都要6点多起床,收拾完准备好早餐,再与宝宝“斗智斗勇”,收拾好去上幼儿园。
“如果能抽中楼下的公办幼儿园,我们也不用起这么早去挤公交车了。”张洁的宝宝现在上的是一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距离较远,坐公交也要半个多小时。“园区也比较小,孩子们活动范围不够大,我心里还是想让孩子上公办的。”
全面二孩后,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挑战。据统计,2016年年底,广州共有幼儿园1749所,在园幼儿467844人,2015学年3周岁及以上幼儿毛入园率125.64%,基本满足全市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在这1749所幼儿园中,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77.1%。
2014年至2016年,广州市新建公办幼儿园85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4所,转制复建公办幼儿园9所。2016年年底,广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民办幼儿园66.6%。
然而,公办幼儿园的竞争依然激烈。截至今年5月18日的数据显示,今年广州全市6700多个公办幼儿园学位吸引了共有2.8万多人报名,超过八成幼儿园“每三人抢一个学位”,报名人数最多的是从化区第二幼儿园,1049人报名争135个学位。竞争最激烈的是广州市白云区行知云山熹景实验幼儿园、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街中心幼儿园,17人争1个学位。
“90后”二孩妈妈宁琳,也没有抽中公办幼儿园。“抽号竞争很激烈啊,但是抽不到也没办法。”就近入读的私立幼儿园开销大,每年好几万元的学费,对家里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两个孩子要是都上私立,开销就翻倍了。”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宁琳已经开始为她上小学发愁:“要不要买个学位房?”
义务教育方面,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市规划部门启动了《广州市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1+N”成果体系。其中,“1”为中小学发展策略与布点规划,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小学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发展目标与策略、规模预测、分类指引、布局优化和实施计划等内容;“N”为11个区中小学控制导则,是各区中小学建设指引性和重要参考文件,是未来中小学建设控规优化的重要参照。规划到2020年并展望至2030年,全市规划中小学校约2184所,有效缓解学位需求。
除了教育,二孩妈妈们另一个忧心的是看病。儿科与急诊科,是她们最常去的科室。
“广州市妇儿中心的科室都开放预约挂号了,我觉得很方便。”宁琳回忆小时候看病,还常常需要守候在医院门口等放号。“现在手机点几下就能预约好,而且在约定时间段到医院也不用等太久。”
但是,儿科医生的一号难求,让宁琳十分操心。“有一次普通号和专家号都没有了,我们只好挂了特诊。特诊问诊得更详细,但是好几百元的门诊费多了也看不起。”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广东0至14周岁(少年儿童人口)1884.67万人,2015年全省儿科医师10208人,占全省医师总量的4.6%,明显低于内科(占比18.7%)、外科(占比10.4%)和妇科(占比10.3%)。目前,广东省儿科医师主要集中在综合医院儿科(占比52.0%)、妇幼保健院儿科(占比22.9%)、儿童专科医院(占比11.0%)、基层医疗机构(占比10.6%)。2015年全省每千名0至14岁儿童,拥有儿科医师0.53人,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9人),但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0.85至1.3人)。
“因我院儿科医生缺乏,10月13日起,暂停急诊儿科每晚11时到次日清晨8时。”2016年10月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发出告示,该院从晚上11时开始的下半夜暂停急诊儿科,仅收治危重症患儿。据媒体报道,这是自2015年12月以来,广州第5家停止儿科夜间急诊的医院。
“我们东院的医生,在高峰期时连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该院儿科主任柯志勇坦言,停止夜班急诊的主要原因是缺人,医生排班排不过来。
业内人士表示,导致儿科医生供需矛盾的原因很多。其一,儿科是“哑科”,问诊不易,急症量又大,家长情绪波动较大;其二,由于儿童一般只能做一些常规检查,儿科医生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科。另一方面,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儿科医生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在今年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多份提案聚焦广东儿科医生现状。有政协委员提出要增加对儿科医生的补贴,也有提议认为可从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上着力。
生育友好型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的2017年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实施好全面二孩政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为主线,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促进家庭发展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6月15日-16日,全国“全面两孩政策与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佛山市召开,与会专家认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实质上就是要创建一个有利于儿童和生育主体的个体发展、有利于生育主体生育需求的满足的环境。
首先是制度环境,需要各种促进儿童、方便父母兼顾家庭和事业发展、促进现行生育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生育意愿实现的政策、法规、规章等。在物质环境方面,需要友好开放的空间、服务设施,包括各种母婴空间和设施,托幼场所和设施等。此外,营造尊重生育主体及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关怀孕妇、关心儿童、关照家庭的良好的文化环境也十分重要,生育主体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支持。
“生育友好型社会?我觉得从细节开始吧。”宁琳说,在出行方面,给孩子喂奶和推婴儿车都十分不便。除了在酒店、大型购物商场设有母婴室,其他地方都难以找到合适的场所给孩子喂奶。此外,广州起起伏伏的路面,对于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有的路走着走着就是台阶,自己一个人带娃出门,就很难一边抱着娃一边拎着车上去。希望在路面设置上,也考虑一下方便推婴儿车的妈妈。”
在母婴室推行方面,广州已有行动。2016年以来,广州市妇联牵头推进全市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实施母婴室“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母婴室基本覆盖市内大型商场超市、三甲医院、机场、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公园、星级酒店、办事大厅等重点公共场所。按照目标,广州市2017年底力争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建成母婴室150间,命名30间广州市公共场所母婴室示范点。
在工作方面,宁琳和张洁都有忧虑。“两个孩子,要是一起生病了,家里老人带不过来,就得请假照顾。”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张洁,常常需要费心平衡工作和生活,而辞去工作在家带娃的宁琳,则担心和社会脱节。“同龄人大多都在工作和学习,感觉就自己每天都在带孩子。以后孩子大一点,我也不知道还能否找到工作。”在难得的空闲时间,她开起了网店,“除了希望赚点钱,还希望能够保持和社会的联系。”
策划统筹:王长庚
陈芳庭对本文亦有贡献
![]() |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