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20亿,广州呼吸中心开建  

钟南山:“国内要做model,国际要成为一流”

2017年07月09日08:42 来源:广州日报

鸟瞰呼吸中心全景效果图 图/记者邱伟荣

呼吸中心主入口大楼效果图 图/记者邱伟荣

钟南山 图/记者邱伟荣

昨日,备受瞩目的广州呼吸中心在荔湾区大坦沙正式奠基开工。中心背靠广州呼研所雄厚的实力基础,以国际一流倾力打造,建成后将配备三级综合医院,1200张床位,集临床、科研、教学、产学研成果转化于一体。 钟南山院士深情回顾了广州呼吸中心40年的发展历程,许诺“我虽‘80后’,仍将奋力带队, 将呼吸中心打造成广州科技名片”。

总投资近20亿

广州呼吸中心选址荔湾区大坦沙桥中中路,项目占地面积84920.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3690平方米,总投资196600万元,由省、市共同出资建设。中心包括医院功能(配备三级综合医院,床位数1200张)、培训基地功能、转化医学、基础实验等一体的功能。

空中走廊连东西

中心被规划市政路分为东西两侧,东侧地块主要是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区,由国家重点实验室(15层)、学术科研楼(6层)组成;西侧地块主要是医疗区,由门诊楼(5层)、医技住院综合楼(20层)组成。

4座主体建筑之外,横跨市政路的东西两侧,将通过空中走廊连接。

2019年12月竣工

中心以简约典雅的建筑风格和生态自然的建筑元素营造绿色艺术建筑,塑造以人为本、节能环保、城市共享的整体式医疗环境。项目计划于2019年12月竣工。

临床诊治中心

以呼吸疾病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成为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呼吸系统疑难和危重疾病预防研究的领军先锋。

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心

基于临床与基础融合带来的学科交叉所产生的优势,推进呼吸疾病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渗透与结合,引领我国呼吸疾病防治的研究方向,为呼吸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

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心

承担呼吸疾病研究的人才培养的责任,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发展愿景,提升呼吸中心的学术水平及世界影响力,成为呼吸疾病防治人才培养基地。

产学研转化中心

以呼吸疾病防治研究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人才、产业等优势资源,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与科技产业化。

建成后将提供1200张床位

广州呼吸中心致力于打造功能完善、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呼吸系统疑难和危重疾病临床诊治中心,呼吸疾病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心,呼吸疾病防治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心,呼吸疾病防治研究成果产学研转化中心,集临床、科研、教学、产学研成果转化为一体,建成后将提供1200张床位。中心将同时兼顾解决广州西部城区大型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解决广佛同城发展的医疗衔接,改善群众社区医疗及健康保健条件。

广州呼吸中心的成立奠基,得益于其前身是拥有雄厚实力和一流团队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研究所建于1979年,当时由于在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代表团的充分肯定,由广东省卫生厅出面在当时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呼吸疾病的防控研究上成绩显著,特别是在重症急性传染病感染(SARS、H5N1、H7N9、H5N6等)的救治,慢阻肺、慢性咳嗽、肺癌等的防控与治疗,适合国情的“简便、效优、价廉、安全”的药物、器械的研发,肺移植注重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及转化,专科骨干医师的培养、全国及国际网络视频查房等方面的成就。呼吸学科自2009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建立全国学科排名评比中,每年均名列全国榜首。目前已成为中国呼吸系统最大的医、教、研、产基地及国际学术合作的中心。

广州呼研所勇夺全国“七连冠”

广州呼吸中心项目正式动工,是广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和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是全国呼吸疾病临床诊治研究的龙头单位,呼吸学科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前不久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优秀成绩通过了科技部的评估,目前是全国地方高校唯一一个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呼研所在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重大呼吸疾病研究、防治以及在抗击非典、H1N1等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与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力建设卫生强市,打造健康广州。《广州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专门提出了要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强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有效防控,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并将“广州呼吸中心”建设项目列入广州市“十三五”时期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广州呼吸中心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呼研所的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和研究中心的建设进程。同时,也有利于优化广州的优质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提升广州市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巩固广州的华南医疗健康中心的地位,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发展。广州呼吸中心的成立,也将推动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对广州市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将呼吸中心建成国际科技龙头

从1972的慢支炎小组到1994年建成广东省的重点实验室,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再到2007年批准获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优秀成绩通过科技部评估,钟南山院士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广州呼吸中心的发展历程。

从项目的酝酿、立项,再到正式动工,前后历经8年,中间克服了规划、环评、拆迁等重重困难。钟南山院士说:“特别是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在中心成立的每一个环节都过问协调推动,大大加速了相关流程,比我原本预计提早至少两年动工。我认为广州呼吸中心的动工实际上就是个model,就是个范例。”

钟南山院士表示,呼吸中心预计将在两年半后建成,届时它将成为呼吸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转化的中心,疑难疾病诊治中心,产学研中心,全国高水平呼吸专业人才培训中心,在未来5年将呼吸中心建成不仅是国内的,而且也是国际上呼吸疾病医、教、研、产的科技龙头。“国内要做model,国际要成为一流”。呼吸中心还将和荔湾区共同规划,借鉴新加坡诺维娜健康城的成功经验,将大坦沙岛打造成为医、疗、休、养、游全产业链的高端健康生态岛。

钟南山院士深情说:“我虽然已是80后,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有信心继续团结和带领广州呼吸中心全体同仁,不负众望,为国家及国际上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争取为广东省、广州市打造出一张亮丽的科技名片。”

“从项目的酝酿、立项,再到正式动工,前后历时8年,中间克服了规划、环评、拆迁等重重困难。“特别是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在中心成立的每一个环节都过问协调推动,大大加速了相关流程,比我原本预计提早至少两年动工。

我虽然已是80后,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有信心继续团结和带领广州呼吸中心全体同仁,不负众望,为国家及国际上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钟南山院士”

本报专访钟南山院士——

已有实力做到国际一流

昨天,钟南山院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对将广州呼吸中心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呼吸中心充满信心。

多项成就获世界认可

钟南山院士介绍,从项目的酝酿、立项,再到正式动工,前后历时8年,中间克服了规划、环评、拆迁等重重困难。

一年一度的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自2009年“张榜”以来,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学科连续七年排名第一。然而,钟南山院士对广州呼吸中心的希冀远非仅此。

“广州呼吸中心在国内要做model,在国际要成为一流。” 钟南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自信地表示,广州呼吸中心已经有实力做到国际一流。他列数了目前广州呼研所领先国际的九大成就。

首先,从2003年经历SARS开始,广州呼研所在 H1N1、H7N9、H5N6、MERS等重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上的临床救治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曾创下H7N9、H5N6、 MERS的全球最高救治成功率,并牵头撰写多部诊治指南;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救治H5N6重症患者;成功救治了中国首例唯一中东冠状病毒MERS,这些成就都已获得世界同行的认可。

第二,不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综合防治与早期诊治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慢阻肺的治疗上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尤其对含硫氢基的化合物(如羧甲司坦、N-乙酰半胱氨酸等)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地减少慢阻肺的急性发作,价格只是国际上常用治疗药物的1/6~1/8,但效果一样,目前,已经被列入全球慢阻肺防治指南中。

手术方法国际推广

第三,“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早期肺癌预后预测”的研究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州呼研所首创了高选择性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镜手术,国际上首次提出“无管微创手术”概念,降低了手术的成本,减少了创伤和痛苦,使术后快速康复成为可能。“病人手术中不需要插管,切除部分肺叶后,两三天就可以出院。目前,这种手术方法已在国际上推广。”

第四,广州呼研所通过二三十年的观察,发现早期肺癌手术后,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差别很大。研究人员研究出了基因分析法,将早期肺癌手术后的患者分成低危、中危、高危三个预测模块,如果是低危,术后不需要做其他辅助治疗,中高危患者才需在术后进行化疗等补充治疗。这样,既提高了治疗效率,又避免了过度治疗,大大提高患者的五年存活率。

多项研究国际领先

第五,为了更准确地鉴别和判断肺部小结节良恶性,广州呼研所正在研究对循环血液肿瘤DNA的检测,这一研究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

第六,从2003年第一例肺移植手术后,广州呼研所目前已做了160例肺移植手术,存活率也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七,2015年,完成了世界首例裸眼3D胸腔镜肺癌手术,这意味着在2D、辅助3D之后,胸腔镜手术显示系统迈进了新时代。

第八,国际上率先将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用于肢体深静脉栓塞的筛检,提早发现血管功能问题,揪出其他检查手段查不出的栓子,及时从上游阻断肺栓塞发生的可能。

第九,最近三年,广州呼研所针对疑难杂症展开的视频大查房,每次都会吸引全国多家医院同步收看直播,最大规模一次同时达400多家医院、1万多名医生通过视频收看。广州呼研所还多次牵头与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同行通过视频共同查房和病例讨论。此外,广州呼研所培养的1600多名呼吸医学专业人才遍布全国,成为各地的呼吸学科骨干。

相关链接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打满分”

国家科技部6月26日公布2016年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优秀”成绩通过评估(评估结果的最高级别为优秀)。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以常见和危害重大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为主要方向,依托广州医科大学进行建设,并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合作共建。实验室于2007年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于2010 年通过科技部论证验收,是我国呼吸疾病研究的领头羊,对我国健康战略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国呼吸疾病基础应用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广州呼吸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竞争力,保持和提高呼吸疾病研究水平,提升对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突发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能力,保障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将集临床、科研、教学、产学研成果转化为一体,最终将成为广州市的又一张科技名片。(记者黄蓉芳、陆建銮、刘晓星 通讯员陈苹、茹志娜)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