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ED药物治疗无效 不妨安装“助勃器”
专家强调,助勃器是恢复性功能的最后一招,不能滥用
性功能堪称男性全身健康的“风向标”。心血管疾病发病初期,早在心脏症状出现之前,性功能已发出“警报”。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主任邓春华教授表示,民间所说的“阳痿”属于中重度的勃起功能障碍(ED),常令男性自尊心受挫。记者获悉,目前ED患者首选治疗方式为口服PDE5i类药物(即“伟哥”)。然而,临床上有近三成患者吃“伟哥”无效,可以考虑采用海绵体注射、尿道给药;如果还不行,不妨考虑安装生殖器“助勃器”。
近日,邓春华教授、张亚东博士团队为一名64岁的ED患者成功植入新型“助勃器”。专家强调,无论是采用药物治疗、海绵体注射,还是安装生殖器“助勃器”,都必须严格遵循手术指征,不宜盲目扩大手术适应症。
六旬患者成功植入液压泵
64岁的王先生(化名)十年前患心脑血管疾病,受病情影响,勃起功能也出现障碍。再婚后,为了妻子的幸福,他服用“伟哥”。药物起初有效,但渐渐力不从心。王先生用尽多种治疗手段,效果都不好。最近,他慕名向邓春华教授团队求助。
经评估,医生决定为他采用登陆国内的最新型“助勃器”技术进行治疗。手术由邓春华教授主刀,在张亚东博士等协助下,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派出精兵强将配合手术。该手术仅在阴囊处做一长约3厘米的小切口,历时约1个多小时。
通过在体内植入相当于“控制开关”的液压泵,王先生在性生活前可手动按压启动,令生殖器硬挺。手术后,王先生恢复顺利,目前已康复出院。另一位因患2型糖尿病多年所致的ED患者,也已在中山一院完成了手术,还有1例骨盆骨折外伤患者正在等待手术。
糖尿病、高血压都可诱发ED
性功能障碍,被视作男人的“难言之隐”。“评估男性勃起功能的状态,一般来说可分四级。最好的勃起功能四级,其硬度相当于小黄瓜,三级相当于带皮香蕉,二级相当于剥皮香蕉,一级像豆腐。”邓春华说,勃起功能只有一二级的男性,通常无法顺利完成性生活。
“我国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高发,导致ED发病也显著增加。”邓春华指出,中山一院男科团队积极探索和证实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ED的核心发病机制,推动ED作为和心血管、代谢等疾病关联的“慢病”理念,并已写入中国男科疾病诊治指南。近年来,国内肿瘤高发,而一部分前列腺癌或者直肠癌术后的患者也会出现难治性ED。此外,外伤导致的骨盆损伤,也被认为与ED有关。
给生殖器装“泵”解决勃起问题
目前,国际公认的ED治疗方法包括三线:一线是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口服PDE5i类药物以及真空负压吸引;二线是海绵体注射、尿道给药;三线治疗也就是生殖器假体植入,也就是所谓的“助勃器”。
邓春华介绍,海绵体注射是需要在每次过性生活时由患者或伴侣来自行注射。尽管效果不错,但临床发现,长期使用易造成海绵体纤维化,出现硬结。此外,海绵体注射后,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超过四个小时的异常勃起。而在这种情况下,海绵体长时间充血可出现病变,进一步损害勃起功能。此外,有些比较敏感的人不能忍受注射时的疼痛,也不适合长期采用。尿道给药虽然没有上述缺点,但治疗效果一般。
为解决海绵体硬结、异常勃起等问题,生殖器假体技术应运而生。据张亚东博士介绍,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生殖器假体。1995年经改良后的“三件套”生殖器假体开始在美国广泛应用,每年有3万多人接受该植入手术,成功率超过95%。
最新的助勃器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包括有可置于盆腔内的“储液库”,内装50~100毫升生理盐水,两支置于海绵体内的圆柱体以及置于阴囊内的水泵,整个系统密闭,由导管连接。患者行房前,只需手动按压水泵的开关,即可将生理盐水泵至圆柱体内,完成勃起,自行调控硬度和勃起时间。由于采用了新型抗菌材料,新技术操作简便,故障率明显降低。
助勃器不可滥用
“助勃器是恢复性功能的最后一招,不能滥用。”邓春华表示,生殖器“助勃器”已被美国泌尿外科协会指南推荐为ED治疗的标准方法,助勃器植入术适用于血管、神经和生殖器自身病变所致勃起功能障碍,且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病人。心血管功能较差,身体不能耐受性生活所需要的体能冲击的病人,则不宜接受手术。
助勃器通常并不影响生殖器的外观、感觉、性欲以及射精功能,正常刺、撞击时不会受损。通常手术后10天到14天,患者可开始练习启动泵,手术后两个月可正常过性生活。安装后需要注意避免膀胱穿刺、尿道手术。
近年来,国内不时出现幼儿下体被宠物或动物咬伤的不幸事件。邓春华表示,这类伤者可采用特殊定制的海绵体结合整形修复技术,对生殖器进行修复,成人后再植入特殊定制的助勃器。(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