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眼底“藏”着颅内血管病变信号

2017年05月19日09:05 来源:北京日报

一位70岁的男患者,最近出现间歇性视力下降。医院检查发现,该患者眼底血管出现异常:动脉极细、静脉异常扩张增粗,周边视网膜有少量出血点。随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他双眼臂循环时间达35秒(正常人仅为7至14秒),明显延迟。这些异常的改变表明,这不是单纯的眼底动脉硬化,而是得了“眼缺血综合征”。

在医生的建议下,患者做了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病情非常严重: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另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大脑中动脉一侧重度狭窄,一侧已经闭塞。

大脑中动脉是颅内供血的大血管,如果发生双侧的闭塞会出现急性脑梗死,引起偏瘫甚至死亡。最后,医院血管外科为患者实施了介入再通血管手术。

患者及家属都感到十分惊讶:本来是眼睛出了问题,怎么通过眼底检查还能发现如此严重的颅脑血管疾病呢?

“眼缺血综合征”是指由慢性严重的颈动脉阻塞或狭窄所致脑和眼的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脑和眼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病于老年人。

眼动脉为颈内动脉第一分支,而颅内重要的血管,如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等也来自于颈内动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是缺血性眼病和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当颅内大血管出现供血不足的时候,机体为了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会减少周边血管血液供应。所以,眼部血管常常会表现出慢性缺血的改变。慢性缺血比较隐匿,患者通常没有自觉症状,眼部早期表现可能仅为视网膜动脉硬化。缺血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新生血管,造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玻璃体腔积血、眼外肌麻痹等眼部表现。

上述这些病理性动脉硬化,与生理性动脉硬化在形态上是不相同的。及时发现眼底血管的异常,可以预警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研究数据显示,眼缺血综合征患者中大约73%患有高血压,56%患糖尿病,19%有周围血管疾病。患者5年死亡率达40%,最常见致死原因就是心脑血管事件。其中,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肌梗死)占63%,脑梗死占19%,糖尿病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医学界对于脑血管疾病公认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在防不在治”。因为神经细胞生长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脑部疾患,可能造成永久性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建议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全身疾病的老年人要定期检查眼底,既可以发现眼部早期损害保护视功能,又可以提示早期头颈部血管的改变,预防和降低脑卒中的危害。

大多数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底动脉硬化,这是周身血管老化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无需任何治疗,只要平时注意饮食、睡眠和休息,坚持适度锻炼,每年定期体检即可。但是,对于病理性的眼底动脉硬化,如静脉异常扩张、异常迂曲、眼底出血及渗出等,建议进行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检查,排除高血压和糖尿病,同时进行颅内血管的检查。

目前,可进行颅内血管评估的方法有CT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等,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选择。

对于已经出现眼部其他合并症的表现,需在控制颅内血管病变保证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对症治疗眼部的症状。比如,控制局部炎症反应、降眼压、玻璃体腔注药、激光光凝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

此外,合并全身疾病的患者则建议进行多学科协作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每3个月至6个月检查眼底,争取早发现、早治疗,这是减少或减轻眼底动脉硬化及全身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多学科协作治疗通常需要眼科、放射科、超声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和内分泌科的配合。先由眼科专家详细检查眼底动脉硬化程度,如发现心脑血管异常,完善相关检查后再由相关科室一一介入。这样既可以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减少就诊环节,又方便集中诊治,得到多学科综合诊疗服务。(李红阳)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