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麻醉神秘面纱 首届“中国麻醉周”在京启动
人民网北京3月31日电 “手术能治病,麻醉可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然而在临床上,麻醉医生却始终是一种神秘的存在。3月30日国际医生节之际,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新华社瞭望周刊社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麻醉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首次将3月27日至4月2日定为“中国麻醉周”,期间将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推动麻醉及危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及科普工作。启动仪式上,多位与会嘉宾就麻醉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神秘的麻醉学
“在临床中很多的医疗活动受到误解,一些医疗纠纷正是由于对医疗技术或者是麻醉方面知识缺乏而造成的。” 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在启动会上指出,应借助多种传播渠道,积极开展麻醉知识方面的健康科普宣传。不仅能促使公众了解麻醉学技术进步,也能让患者更好的配合麻醉医生,减少医患矛盾。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表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麻醉学就是控制,麻醉医生要把病人的生命体征牢牢控制在手中,还要考虑各类内外妇儿潜在隐患的作用,这对麻醉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表示,从术前到术后,从手术室到门诊,从急危重症抢救到无痛治疗,到处都有麻醉医师的身影,他们的精湛技术交织成了舒适化医疗这张巨网,坚持不懈帮助广大患者解除痛苦。
围术期医学
“2016年全国手术量超过4000万,手术后死亡例数至少90万以上,成为我国排名第四位的死亡原因。”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表示,手术结束远不是终点,而要将视野拓宽至围手术期全程。
2016年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以关注患者康复为中心,提出了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目标。麻醉医生不仅要关注麻醉安全,同时也要关注患者手术后的长期康复和转归。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危重症病学教研室主任姚尚龙表示,麻醉学从只应用于手术期发展成为围术期医学,目的就是为患者今后不仅在手术中能够得到麻醉镇痛治疗,还将得到围术期范畴内的常规性镇痛,从而享受到更舒适化的医疗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兼麻醉科主任于布为指出,围术期医学可以把原本割裂的诊疗体系整合起来,促进患者更快康复。比如,ICU和疼痛科本来都是麻醉学科亚专科,但是随着这些亚专科的发展,逐渐从麻醉科中独立了出来。这让亚专科研究更深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诊疗的脱节。
黄宇光表示,需要学科间的融合,麻醉医生可以与内科医生一起帮助病人,把病人自身可能导致的死亡原因降到最低。同时麻醉医生也可以跟外科大夫进行多学科的合作,减少手术中患者的死亡率。
道阻且长
“围术期医学”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但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改革仍然道阻且长。
熊利泽表示,对于围术期医学概念的落实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业内人士广泛共识的建立。麻醉专业人才紧缺,各大医院绝大部分的麻醉医生,本身工作已经非常繁重,很难再投入精力去关注手术病人最终的康复。
于布为认为,医院内部科室之间的整合也给围术期医学改革造成阻力。目前的医疗体系分科过细,阻隔形成会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围术期医学提出多学科综合,但合并整合困难重重。
熊利泽认为,要先从试点开始尝试,打造一些成功案例总结经验。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快速康复外科等的发展。医院也在逐渐向将临床科室按功能分群、弱化内外科界限以及虚拟病床管理等发展。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