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线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居全球首位!也就是说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升高。然而面对急剧扩大的患者群体,中国血糖监测情况却不容乐观。
在第九届中国健康论坛血糖代谢主题单元上,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郭立新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闻博,爱国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TO郭宏志也发表了精彩的观点。
与会专家、企业家进行圆桌讨论
郭立新:无创是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占到全球的1/4,而且我国成人当中几乎一半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人中仅有7.27%的人每天做血糖监测,33.05%人群从来没有进行过血糖监测。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病人根本不了解自身血糖情况。即使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也需要进行血糖监测。
郭立新教授
传统的血糖检测方式需要扎手指,让很多患者痛苦不堪,所以很多患者都寄希望无创血糖监测,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扎针,减少疼痛。无痛血糖监测在国际上发展得很好,是一个趋势。
这些手段中,有的利用汗液血糖浓度监测,有的利用代谢产物变化进行监测,还有的根据皮下的糖代谢产物进行监测。无创血糖监测得以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相比普通血糖仪,它更加精准。我们相信,血糖监测仪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无创、少痛苦、方便、精准,能给糖尿病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检测。
爱国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TO郭宏志
在血糖仪的技术发展上,爱国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TO郭宏志分享说,市场上常见的血糖仪,基本应用的是两个类型的技术,一是电化学技术,二是光化学技术。绝大部分用电化学,少量用光化学,血糖值准确性相对准确。我们采用自己的糖代谢测量仪完全采用无创技术,不需要采集血样,还融合了计算机拟合技术。希望它能够推动无创血糖测试设备的发展,能够让更多的糖友,实现连续长期监测、周期性、趋势性的观察,更好地控制病情发展。
王闻博:生活方式决定着你与糖尿病的距离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能够存活下来,需要营养物质的支撑。碳水化合物经过胃肠道吸收,最后会分解成单糖,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葡萄糖,在血液里叫做血糖,作用是给大脑提供营养物质。如果一个人大脑营养物质血糖少的话,很快就会出现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
王闻博主任
在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还有一个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被称为糖尿病前期。18岁以上的成人当中,有50%的人处于是糖尿病前期,这些人都需要做血糖监测。关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中,有些是不可控制的,比如糖尿病家族史。有些是可控的,包括热量摄入以及生活方式改变。
现今,我们的工作压力普遍都很大,久坐会让体型发生重大变化,如会产生超重和肥胖。时代在变,电视机变的越来越薄,人却变得越来越厚。对于高危人群,应该进行糖尿病筛查,如40岁以上人群就需要进行筛查,筛查频率应该是三年筛一次。
筛查的方法一定注意,单纯空腹血糖是不够的,还要记得查餐后血糖。当然,我们最为提倡的是拥有的健康生活方式,一听可乐获得的能量,需要我们走一万步进行消耗,所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会有健康的身体。(黄玲玲)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