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一身洁白的白大褂,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一笑,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说话不紧不慢,兴之所至,唐诗宋词即可信手拈来……他的外形和气质,让人很难将“侠客”一词联系到他身上。然而这位儒雅谦和之人,干的却是“刀光剑影”的活儿——手持三寸柳叶刀,专事心脏病儿童的心脏修复。可以这么说,每天他都是在“惊心动魄”中度过的,如同女娲补天一样,不畏艰辛、万分精细地修补那些仅有核桃大、甚至仅有成人大拇指头大的“问题心脏”。这种惊险,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惊险,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惊险,步步惊心的紧张氛围丝毫不逊色于古时侠客拔剑出鞘、快意恩仇。
“我们是一群游走在心尖上的侠客,拯救着一个又一个垂死的生命和绝望的家庭,大刀阔斧不是我们的刀风,精雕细琢才是杀敌于无形的必杀技……”前两天,周更须为2名早产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成功手术后,在笔记本上娓娓写下这样一段既有些诗情画意又有些“孤傲不群”的感悟。
倾听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儿童心脏科主任周更须讲述自己的“侠客”人生,委实听得人心潮澎湃,跌宕起伏……
手有“必杀技”
树不怕伤叶怕伤皮,人不怕伤皮怕伤心。有人曾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心脏的重要性:“世界不能没有太阳的光辉,人类不能没有心脏的跳动。假如‘心脏不欢唱生命之歌’,那就意味着人的死亡。”
心脏外科在外科学里被喻为“外科之花”,小儿心脏外科则被喻为“花中贵族”。如果说心脏外科是在钢丝上行走,那么儿童心脏科就是在发丝上舞蹈,对医者的体力、耐力、经验、心智等有着严苛考验。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刚满10个月的孩子因先天心脏病伴严重的低氧血症入住心脏外科,由于缺氧难受,不住地哭喊,从而导致缺氧发作,很快出现了全身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周更须立即采取镇静和升高外周阻力等处理措施,但是仍然难以控制缺氧问题,于是立即将其转至心脏监护病房,并再次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终于使孩子的病情慢慢稳定下来。然而就在积极准备手术过程中,患儿再次出现了严重缺氧症状。一时间,周更须进退两难:如果不及时手术,患儿随时都有缺氧而亡的危险;但实施急诊外科手术患儿又存在极大的风险。经过短暂考虑,周更须毅然决定进行急诊手术。当时正值星期天,而心脏外科手术又是一个考验团队力量的手术。此时,强有力的应急能力在心脏外科得到了充分显示:主刀医生、麻醉师,以及监护、体外循环师和护理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披挂上阵”。
手术室内险象环生,患儿在诱导麻醉过程中再一次出现严重缺氧症状,医务人员马上利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以最快的速度为患儿建立体外循环,同时进行其他辅助治疗手段。10分钟后,体外循环顺利开始,患儿重要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一切准备就绪后,周更须立即和外科小组成员投入到手术中。他们发现导致患儿致病的“罪魁祸首”就是室间隔缺损及右室流出道堵塞。找到病根后,手术在有惊无险中顺利完成。转入监护室治疗3天后,病情稳定的患儿转回了普通病房。
患儿康复出院时,其父母拉着周更须的手千恩万谢泪流不止。“那一刻,我们不顾一切,不为名利,只为父母那句永不放弃的誓言;那一天,我们驱车千里,日夜兼程,只为给你带来生存的希望;那一日,我们轻握柳刀,只为你们再有全家团聚。”这是周更须在一次创造生命奇迹后写下的心声。
2016年2月,山东临沂一名出生只有15天的患儿被查出患了一种最严重的心脏病——完全性大动脉,出生就缺氧的孩子心脏呼吸随时都可能停止。接到求救电话后,周更须与相关科室紧急出动,携带抢救设备驱车700公里前去将其转运回医院,精心为其实施手术,“扶家庭于既倒,救生命于将倾”,开造了国内首例长途转运低龄复杂先心病并获得成功的先河,北京卫视《生命缘》栏目报道了这一场生命接力大营救。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从医28年来,周更须完成了5000多例手术,特别是在危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新生儿完全大动脉转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动脉闭锁和新生儿主动脉弓缩窄或者离断以及低龄、低体重合并肺炎心衰的先心病的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积极推广危重先心病患儿的“个体化”手术时机的概念,倡导危重先心病患儿的治疗要内外科紧密合作、无缝衔接理念,积极推广危重、复杂婴幼儿先心病患者治疗的“绿色通道”, 从2009年至今,共转运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93例,手术成功率达92.8%。为此,周更须获得了中华少儿慈善基金会 “仁者医生”、“爱心天使”等多项荣誉称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潜心探索,厚积薄发,所以在面对那些疑难杂症时,周更须和他的团队总能举重若轻,从容应对。周更须所领导的科室,完成的手术以小、重、难疾病(年龄体重小、病情重、手术和围手术期管理难)为主,每年完成婴幼儿心脏手术600余例,复杂程度超过法洛四联症的复杂先心病占72%,新生儿手术占患者总数的26%,其中最小患儿年龄为出生后4小时,最小体重仅为600g,是目前国内儿童心外科手术复杂程度最高、年龄体重最低的单位之一,接近发达国家著名儿童心外科中心的水平。
胸有“大情怀”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因为他胸中有两种情怀:乐于接受挑战、勇于攻坚克难的英雄主义情怀;淡泊名利、真心付出的浪漫主义情怀。只有对专业对患者一直有着这种初恋般的热情,不断发掘自己和团队的潜力,才能不断进步,更好地为小生命保驾护航。”
这段话,是周更须一位非常亲密的朋友在微博上对周更须的“隔空”赞美之词,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周更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选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的。作为儿童心脏科主任,周更须长年面临患者“年龄小、病情重、手术难”的问题,而且“干得多、压力大、顾家少”, 他曾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救治一个危重病人,身心疲惫到了极致,这种长时间加班加点工作对周更须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但周更须用很带享受的口吻自嘲:“专业虐我千百遍,我待专业如初恋。”
他心中始终牢记上军校时“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校训,把“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治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作为工作标准,并时时告诫自己以及自己的团队:医生是病人最好的老师,要尊重病人、体恤病人。7年来,周更须所领导的科室无一例医疗纠纷。“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一个个患儿康复出院。但医生不是神仙,也有救不活病人的时候,当面对小生命离去时,是我感到最无助和最痛苦的事情。”周更须的“悲喜观”,令人肃然起敬。
在28年的行医生涯中,周更须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以高尚医德温暖人心,以高超医术拯救患者。一次,周更须去外院会诊一个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新生儿,看到孩子病情不太稳定,就向家属详细说明情况,并嘱咐尽快手术,但家长不以为然地说:“我们曾找过专家看过,他们说可以等孩子长大点再手术。”其间还说了一些不太中听的话。周更须虽反复劝说但无效果。几天后的深夜,那个患儿因病情发作被送到那心脏外科,其父一下跪倒在地,求周更须救救孩子。周更须并没有计较之前发生的事,而是一边安慰家属情绪,一边积极准备手术。通过3个多小时的精心救治,最终使孩子转危为安。
一次,心脏外科连续收治了7名重度先天性心脏患儿,年龄最大的为7个月,体重只有4.8千克,最小的出生仅40天。其中:患肺动脉闭锁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并严重心衰呼衰2例、巨大室缺合并肺炎并心衰呼衰1例。
收治的7名患儿中,有3名病情危重的患儿被国内一些权威性儿童先心病专科医院建议放弃手术治疗。有人提醒周更须最好别碰这块“烫手的山芋”,免得砸了自己的“牌子”。但周更须认为,自己的名声与孩子的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经过胸片、B超,心电图、心血管造影等各项检查,以级对病情的反复分析,他们及时果断地采取了手术治疗。最后,7名患儿全部康复出院。
有关医学权威专家表示,这7名重度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成功治愈,标志着心脏外科手术水平、重症监护、麻醉技术等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收别人不敢收的病人,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心脏外科医务人员以高超的医术和浓浓的爱心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社会的肯定。一名出生仅4个月的孩子,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伴喘息,哭闹起来嘴唇青紫,就诊于全国多家医院,均未能明确诊断。在心脏外科,医务人员经过详细检查,发现患儿左肺动脉走形异常,已严重压迫气管,CT显示气管自主动脉弓水平以下管腔直径明显变小,管径最小处竟不足3毫米,患儿随时有可能由于哭闹诱发气管痉挛而窒息死亡。由于这种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极易漏诊,其死亡率高达90%。
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挣扎在死亡边缘,看着孩子父母满怀希望和期盼的眼神,周更须心急如焚。他反复查阅文献资料,多次请教有关专家,一次又一次修正手术方案,最后与医院胸外科专家共同为患儿实施了“左肺动脉移植及气管狭窄解除术”。8个多小时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例难度较大的手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医28年来,周更须从未停下求知的脚步,而是以“山高人为峰”的豪情不懈攀登和进取。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带领的科室是民政部“孤残儿童手术康复计划”部级定点医院,每年完成该计划的手术100余例;科室还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天使阳光基金”定点医院,每年都组织人员赴贫穷落后地区开展先心病筛查和治疗工作。并和“春苗基金会”等多家慈善基金会密切合作,孜孜不倦地寻求帮助和救治先心病患儿的办法。
在“护心”的道路上,周更须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罗建刚、陈曦、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