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9月25日是世界心脏日,世界心脏联盟确定这个日子是提醒人们关注心脏健康,有的心脏病或许本身一时不会夺人命,但危害也不小。比如正常人心跳每分钟约60次至100次,如果患上一种常见的心脏病,人每分钟的心跳可达200余次,导致这种心律失常的疾病就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房颤引发的脑中风。
高龄+心血管病 离“房颤”很近
我国有约一千万的房颤患者,房颤病人的中风率比普通人高5倍。在所有的缺血性中风病人、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脑血栓病人中,约有两成是房颤造成的。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说,一些心血管病加上年龄大,增加了房颤发病的几率。预防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就是预防房颤,包括心脏病、肺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对于房颤本身的治疗,一是缓解症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二是做导管消融手术,把房颤治好。切不可忽视的是,房颤中风风险大,因此大多数患者需要同时接受预防中风的抗凝治疗。
如何发现“房颤”
马教授建议:75岁以上,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心血管病的老人,可做一个心脏彩超、心电图或24小时心电图,来筛查房颤。
房颤中风:更快更重
房颤中风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都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中风,半数房颤中风的患者在一年内死亡。
一般的中风发病相对较慢,多是指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等引起的中风。而房颤引发的中风往往更快,有时病人正说着话,胳膊、腿就不会动了。这是因为房颤中风往往是大血栓,多在心脏里的左心耳内形成。房颤发生时,心房虽迅速颤动但却不能有效地收缩,心脏内的血液不能完全排出,留在左心耳内的血液容易凝聚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能迅速造成栓塞,引发中风。
房颤病人一旦中风就不好办了,最好进行“抗凝”治疗,也就是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块,来预防中风发生。如果发生中风,最可靠的就是在4到6个小时的黄金抢救时间内溶栓。
坚持“抗凝”预防中风
马长生教授说,治疗房颤的同时也要预防房颤引发的中风。长期以来,预防房颤引发的中风使用的抗凝药物是华法林。不过华法林需定期监测凝血指标,以调整用量,出血风险也较大。目前已有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等,可将房颤病人中风风险减少三分之二,除了不用抽血化验和监测凝血,还可减少致命的大出血和脑出血几率。但需要提醒患者的是,一旦经过医生确认需要抗凝治疗,不可随意停药,否则易加大中风风险。(记者 唐芳)
秋季进补易跑偏 正确进补大盘点 迎来秋分时节后,可以进补了,特别是针对北方天气特点,应补肝益肾、益气养血。当下,很多人因为气血不足而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精神疲倦、体虚潮热、腰酸腿软等症状,需要进补,但是进补不能跑偏了。秋季进补大盘点,教你如何正确进补度过“多事之秋”。 【详细】
癌症真相:免疫力≠抗癌力!免疫失调才是元凶 社会上关于癌症最大误区可能认为它是免疫力低下之故,提高免疫力就可防范癌症,故推销保健品、食品给癌症患者时,只要沾上“提高免疫力”的边,就大行其道。因为人们总觉得: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吗?其实,免疫力不等于抗癌力。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