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传统治疗手段如何焕发新活力?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民健康开展“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系列肿瘤防治科普,邀请金山茶花计划专家做客人民好医生,围绕肿瘤防治进行系列科普,助力形成加强肿瘤防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乳腺癌作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诊疗模式已从“一刀切”转向“量体裁衣”的精准医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王昕在“人民好医生”科普直播中讲到,乳腺癌确诊后第一时间明确分子分型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而术后辅助治疗的规范性和长期随访监测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
分子分型:乳腺癌治疗的"导航仪"
直播中江泽飞说到,乳腺癌治疗已进入“分类而治”时代,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如同肿瘤的“基因身份证”,直接决定治疗路径的选择。同样是2-3厘米的肿瘤,不同类型患者的预后和治疗策略差异显著:
激素受体阳性型(占比约70%),首选内分泌治疗,部分患者需联合靶向药物。术后需持续5-10年内分泌治疗,通过抑制雌激素活性防止复发。HER2阳性型(占比约20%),需采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联合化疗,近年来双靶向治疗显著改善预后。三阴性型(占比约10%),以化疗和免疫治疗为主,新兴的抗体偶联药物为晚期患者带来希望。同时,治疗过程中还需动态监测分型变化,如复发灶与原发灶可能存在分型差异,需重新活检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复发风险:多因素决定,全程管理是关键
“手术只是抗癌长征的第一步。”王昕在直播中说,即使完成治疗,患者仍需终身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5年后每年复查,重点关注骨、肝、肺等常见转移部位。目前液体活检等新技术可提前6-12个月预警复发迹象,为早期干预赢得时间。
术后复发风险与三大因素密切相关:首先是肿瘤生物学特性,三阴性及HER2阳性型早期复发风险较高;其次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4个或肿瘤>5厘米属高危;最后是治疗是否规范,未完成标准辅助治疗者复发率增加2-3倍。
内分泌治疗:持久战中的生存密码
激素受体阳性患者需面对长达5-10年的内分泌治疗,王昕用“战后清扫”比喻其重要性:“手术切除肉眼可见肿瘤,但体内可能残留百万级亚临床癌细胞。”
临床数据显示,5年内分泌治疗降低50%复发风险;高危患者延长至10年可再降15%风险;新型CDK4/6抑制剂联合方案使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突破5年。尽管可能出现潮热、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专家强调"两害相权取其轻":通过补钙、运动等管理措施,90%患者可坚持完成治疗。
未来展望:精准医疗的无限可能
随着分子检测技术进步,乳腺癌分类已细化至数十种亚型。江泽飞教授说:“未来的乳腺癌治疗将不再依赖‘经验医学’,而是基于每位患者的分子特征、免疫状态和动态监测数据,制定真正个性化的方案。”随着基因编辑、mRNA疫苗、双特异性抗体等技术的进步,乳腺癌有望成为首个实现“精准治愈”的实体瘤之一。
专家最后寄语患者:“乳腺癌已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规范治疗、定期随访、保持乐观,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通过分子分型指导的精准治疗策略,结合全程管理理念,我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已提升至83%,逐步实现从“治愈疾病”到“守护生命质量”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