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王”端上百姓餐桌
春节期间,福建丰富的海产品远销各地。其中,鲜活肥美的绿盘鲍鱼成为不少家宴“压轴菜”的首选。绿盘鲍是少有的大型鲍,一只足有一斤重。如今在福建,此种鲍鱼已实现规模化养殖,一经问世便深受消费者欢迎。
重达一斤多,一只手都握不住。绿盘鲍,这个堪称国产“鲍王”的鲍鱼突破性新品种,是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柯才焕教授团队经过育种和改良,最终研发而成的。
突破技术瓶颈
“这款鲍鱼具有耐高温、生长快、规格大三个特点,养殖户非常认可。”1月27日,柯才焕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国原有的鲍鱼品种主要为由北方引种到南方养殖的中型鲍。这种鲍鱼的养殖周期较长,通常最大只能养殖到100克左右,对南方夏季的高水温耐受性差,在夏季死亡率较高。
柯才焕介绍,大规格是体现鲍鱼高品质和高价值的重要指标。原有养殖鲍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鲍鱼养殖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难以推广。此前,高端鲍鱼食材均为欧美进口的大规格鲍,这项进口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价格奇高。
如何解决鲍鱼养殖产业规格小、度夏成活率低和养殖周期长三大“卡脖子”难题,让以往高不可攀的高端鲍鱼“飞入寻常百姓家”?
柯才焕带领团队创新育种思路,从鲍鱼养殖产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放眼全球扩大杂交选种范围。最终,团队选定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两个优良鲍种进行杂交,成功创建了一套鲍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整个杂交育种做了一二十个组合间的比较,试验次数有几千次。”团队成员游伟伟教授回忆,历经11年的努力,团队以经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皱纹盘鲍为母本、以2007年从美洲引进并经连续4代群体选育获得的绿鲍为父本,研发出“绿盘鲍”国审新品种。新品种耐高温性能较原有养殖品种提高2.26℃,生长速度提高50%—100%,既保留了皱纹盘鲍的细腻口感,又有绿鲍的个头,生长规格也比普通鲍鱼大出一倍还多,其中有30%的鲍鱼能生长到500克以上。
绿盘鲍一经推出便受到产业界的热烈欢迎,良种覆盖率迅速提高。目前,绿盘鲍已成为我国鲍鱼养殖产业的主导良种,绿盘鲍及其派生良种的良种覆盖率达到70%。在柯才焕教授团队研发的绿盘鲍等国审新品种的示范带动下,2024年我国鲍鱼养殖产量达到了24.5万吨,直接产值超过了200亿元。
攥紧种质“芯片”
种质资源是新品种培育的基础和源头,而产学研合作为鲍鱼良种培育注入了强大动力。从几口育种池起步,到拥有了3500平方米的育种车间……近年来,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位于“鲍鱼特色小镇”晋江市金井镇的晋江福大鲍鱼水产有限公司建成了我国保有鲍鱼遗传材料最为齐全、制种能力最强的种质资源库。
“种质库目前保存有4种鲍鱼种类、4个国家级鲍鱼新品种、33个选育品系、320余个家系,为持续不断育成鲍鱼新品种提供了坚实的种质保障。”厦大团队骆轩博士说,经过多年努力,厦大团队和晋江福大鲍鱼水产有限公司合作精心打造鲍鱼活体种质资源库并开展良种培育,实现了校企“双赢”。
绿盘鲍新品种及其派生良种“绿杂”破解了我国鲍鱼产业发展三大瓶颈问题,打破了我国大鲍鱼市场被国外鲍鱼垄断的局面,有力推动了我国鲍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绿盘鲍新品种还催生出国产溏心干鲍和鲍鱼珍珠两个全新的产业。其中,柯才焕教授团队利用绿盘鲍培育出了国内首批鲍鱼珍珠,为鲍鱼行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2020年,绿盘鲍被评为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成果十大新产品,是当年度唯一入选的水产类新产品;2023年,绿盘鲍被遴选为国家农业主推品种。
牢牢攥紧种质“芯片”,不仅让包括大规格鲍在内的鲍鱼被端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也使海洋这片“蓝色粮仓”更加丰实。
2024年,厦大团队又根据鲍鱼养殖产业的特点,最新培育出耐高温国审新品种皱纹盘鲍“福海1号”,有望为缓解福建地区鲍鱼养殖度夏高死亡率问题提供良种保障。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培育高食物效率的鲍鱼品种,以提高鲍鱼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还要聚焦味道、口感等做鲍鱼的品质育种研究。”谈到鲍鱼育种的未来发展,柯才焕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