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司天梅:知晓抑郁症科普知识 积极应对抑郁困扰 

2024年05月24日08:25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明显加大,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近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司天梅做客人民好医生客户端,围绕抑郁症的特点、核心症状以及常见的认知误区进行了讲解,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抑郁症,有效应对抑郁困扰。

正确区别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抑郁情绪是一种正常情绪,在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出现,会随着时间及环境诱因的消失等因素很快消散,但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到医院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司天梅解释说,情绪低落、丧失做事兴趣、精力不足常感疲乏,这三点在专业诊断标准里被认为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有些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恶心、腹泻、头晕、身体多处疼痛等症状,但很多人意识不到身体不适的根源可能是自身情绪,盲目去消化科、神经内科、疼痛科等科室去做各种检查,检查结果没有任何异常发现,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到精神专科医院进一步筛查和诊疗。

司天梅认为,区别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关键指标是:抑郁情绪和外在诱因不符,且持续两周以上,面对所有事情都没有良好心情,同时伴有其他不适,如身体疼痛,睡眠异常,精神活动和行为异常等。如果自己很难判别,建议去专科医院就诊。

科学认识抑郁症常见误区

“社会普遍对抑郁症存在两大误区。”司天梅说,第一个误区,强烈的病耻感。很多人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濒临抑郁症,患者长期经受负面情绪的影响,不喜人际交往,工作效率下降,虽然经历着这种苦恼,却不敢就诊,因为大部分人存在强烈的病耻感,认为抑郁症等同于精神病,如果去医院被亲朋好友知晓,会被嘲笑,所以很多人不敢去医院就诊;第二种误区,意识不到抑郁症的存在。虽然情绪低落,身体出现很多不适的症状,但有可能会忽略,认为是性格所致,这在人群中非常普遍。

结合临床诊疗经验,司天梅提醒,病症早期也许只是轻度的闷闷不乐,所以患者自己甚至其家属意识不到是抑郁症,认为是性格问题,可能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建议大家关注自己的心情状态,及时就诊,以免病情持续加重。

知晓抑郁症临床治疗方案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抑郁症的治疗目标,是患者的抑郁症状减轻,社会功能恢复(比如学生回到校园,职业人员回到职场)。“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主要还是以药物为主,辅以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患者的自我调整。其中,药物治疗包括化学药物、少量的中成药。”司天梅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后期,精神疾病的治疗药物开始出现,它通过调节人体大脑中一些情绪类神经递质来改善情绪,从此,抑郁症治疗进入到化学治疗时代。历经50年的发展,抗抑郁药物更新迭代,国内抗抑郁药物从最早的中医药治疗,发展到现代利用医药技术研发的新型抗抑郁药。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的药物,均已国产化,治疗成本明显降低,逐渐成为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方式。

司天梅提醒,抗抑郁药物服用后并非立马起效,临床医生会不断地跟患者强调治疗过程、治疗目标,以及药物治疗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对于早期服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医生会给患者做一些预警和解释。目的是希望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生的医嘱,而不是被动配合。临床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度、临床特点、生活环境,为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可以直接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重塑生活信心;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除了心理治疗外,还要配合药物治疗,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扰。临床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调整,比如稳定的睡眠、适量的运动等。”司天梅介绍说,抑郁症的治疗一般分为几个阶段:一,急性期治疗。治疗时长大概是6周到8周,目的是让患者严重的抑郁症状能够尽快得到缓解。二,巩固期治疗。患者继续服用药物至少3至9个月,患者可以做一些自我调整,适当参加社会活动,避免症状复发。三,维持期治疗。个体化治疗期间,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责编:曹淼、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