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我们都是白求恩精神的传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群英谱

2023年02月19日10:52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走进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吉大二院),从门诊大厅的白求恩像,到医务人员胸前的白求恩徽章,甚至是一张纸、一支笔,全院上下无处不见白求恩精神元素。如何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没有标准答案,但在吉大二院的调研期间,当代白求恩的画像愈发明了……

  “拼尽全力,这个患者可能就有救了”

  白求恩曾说:“对抢救伤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能抢救一个伤员,为伤员减少一份痛苦,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大的快乐。”而这种奉献精神、工作热忱和责任心,感召着一代代人。

  每天一大早,吉大二院妇产科医院院长崔满华都会早早来到医院,而她的诊室门口,往往已经排满了前来看病和会诊的患者。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看起来更加清瘦,但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她的脸上总是挂着令人宽慰的笑容,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的疑问。

  曾有一位外地转诊患者,在当地医院分娩后,因为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术后仍然血压下降、血色素持续降低,转入吉大二院后,持续输血,采取一系列救治措施均未奏效。刚出差下飞机的崔满华得知后,急速赶到医院ICU病房,此时,患者已经面色苍白、奄奄一息,诊断为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当时院内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的制剂已经用光,临时调取最快要5个小时,如果不开刀,等待患者的只有死亡,如果开刀,可能因为术中难以止血,下不来手术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崔满华依然觉得惊心动魄。

  “不等了,开!”面对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崔满华没有退缩,也来不及顾虑救治失败可能面对的风险和指责。患者被迅速推进手术室,当她把出血的血管结扎后,患者的血压回升了,生命体征也逐渐恢复平稳。那一刻,鸦雀无声的手术室里,大家难以抑制挽救生命的喜悦,感动得热泪盈眶。

  “当时如果害怕担责,这个患者可能就没了。但拼尽全力,这个患者可能就有救了。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需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作为全国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获得者,崔满华认为,做医生最重要的是要负责任,不负责任的医生技术再高也没有用。

  “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患者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早已深深地镌刻在崔满华的心中。

  “患者来这里就诊,是对我莫大的信任”

  “我们要把伤员当成自己的亲人,倍加关怀爱护,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叫他们受苦。”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白求恩的这句话当中汲取医者仁心的精神力量。

  吉大二院眼科医院院长苏冠方,曾获“吉林大学十大白求恩名医”“长春市医德标兵”等荣誉。从医40余载,本应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却依然选择在临床和教学工作当中发光发热。苏冠方把白求恩精神贯穿于实际行动当中,在患者眼中他温文尔雅、耐心细致,在学生眼里他以身作则、立德树人。

  几年前,一名30多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来到苏冠方的诊室,双眼均已看不见东西,情况不容乐观,即使进行手术治疗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说实话,面对这种情况医生也很难做选择,患者辛辛苦苦找过来,如果被告知无法治疗肯定也难受。但也会担心手术治疗后患者还是看不见,很容易产生纠纷。”苏冠方回忆说,“这名患者非常信任我们,也带给我莫大的鼓舞。我先后为她的双眼都做了手术,很高兴手术取得了成功,这名患者目前也回归了正常的生活。”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定要心怀敬畏,这不仅考验你的技术,更考验你的责任心。”在苏冠方看来,做一名好医生,“用心”很重要,一方面是对患者用心,要像家人一样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技能成长用心,眼科是个“精细活”,容不得有毫厘差错,这就要求眼科医生要不断地学习成长,精益求精。

  “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是苏冠方在医疗实践中传承白求恩精神的生动实践。在他看来,有的手术虽然可以分期做,但如果可能,他宁愿自己在手术台上多花上一些时间,尽量帮患者减少再次手术带来的痛苦和花费。苏冠方说:“有些时候我在做手术,我们的年轻医生助手都感到熬不住了。虽然这一次手术很累,但对患者来说实打实的少了很多负担……”

  “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要体现出医生的责任与价值”

  彼时,白求恩不远万里,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中国。他说:“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为什么三万里以外,地球的那一边像我这样的人要帮助你们,你们和我们都是国际主义者,没有任何种族、肤色、语言、国家的界限把我们分开。”今年,恰逢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自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累计向遍布全球的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与白求恩精神相得益彰。

  太平洋岛国萨摩亚,人口约20万,医生不足百人,只有一家综合性医院。国虽有界,医者无疆,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向萨摩亚派遣医疗队,为萨摩亚人民提供志愿医疗服务。2019年,由吉大二院6名医生组成的中国(吉林)第二批援萨摩亚医疗队,在当地治病救人、培养医疗人才,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作为医生,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要体现出医生的责任与价值。”作为医疗队队长,吉大二院心内科副主任张基昌介绍,第二批医疗队是根据萨摩亚卫生部及医院要求组建和派遣的,均是当地没有或者亟需的学科。医疗队出发前详细了解当地医院的医疗情况,从医院申请一批药械随行李带来,如心血管内科的异丙肾上腺素,在关键时刻就派上了用场,及时控制住一位致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患者及家人感激不尽。

  因当地外科术后感染率很高,为帮助当地医生规范临床操作规程,减少感染,吉大二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辛丁亲自示范为每个患者换药。在成功治愈十二岁的小患者,并坚持每日亲自为她换药后,患者家属坚持要拿出100塔拉(约250元人民币)送给辛丁以示感谢,辛丁婉言谢绝,事后大家才知道这笔钱对患者一家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进行援萨医疗救助的同时,吉大二院援萨医疗队一直积极培养本地人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张基昌经常在查房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病情讲解心电图,当地医生马里说:“中国医生医术高明,希望有更多机会与中国医生交流,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我们的人民服务。”一位来自新西兰的无国界医生感叹:“中国实实在在把医疗技术带到了萨摩亚!”

  “萨摩亚长期缺少组织病理医生。当地医院2018年有多达1000余份病理报告没有整理。”张基昌说,没有病理报告,医生很难根据准确病情采取诊疗措施。于是,医疗队加班加点,仅用2个月便完成了2018年积压的所有病理报告,还把2019年的新病理报告按时发出。同时,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教好当地医生,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没有拒诊一位患者,没有一人因没有床位得不到抢救”

  “一个医生或者护士是不应该在伤员面前昂首而过的。”白求恩向医生们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到伤员那儿去,哪里有伤员。我们应该在哪里!”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吉林省迎来了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吉大二院自强老院区的急诊大厅里外都是人,患者数量翻了3倍,远远超出了接诊能力。为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院党委果断做出迁址新院区的决定,并克服种种困难在2周内完成搬迁。

  2022年12月26日,吉大二院亚泰院区正式开诊,提供包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40个专科门诊诊疗服务,建立了应急响应标准化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在做好常规诊疗的基础上,尽全力保障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危急重症等重点人群的及时有效救治。

  “正式开诊的头一天就有患者来就诊,当天急诊接诊患者即达631人。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急诊最高峰24小时接诊达1000多人。科室没有拒诊一位患者,没有一人因没有床位得不到抢救。”吉大二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宋德彪介绍。

  吉大二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尹永杰介绍说:“科室的急诊抢救室有8张抢救床,EICU有10张抢救床,疫情高峰期都翻倍加床。中心ICU额定重症抢救床39张,高峰时加床18张。伴随着患者量剧增的严峻形势,吉大二院执行全院‘一盘棋、一张床’诊疗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全院所有科室均全力收治新冠感染患者。”

  时间拉回到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吉大二院先后派出3批医疗队、168人驰援武汉,奋战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可谓尽锐出战,“重症+呼吸”专业的医疗队员占比达70%,仅科主任就达5人。

  有媒体评论:“一支168人的庞大团队,带着最先进的重症救治和生命支持设备,从白山松水间出发。倾尽全力,哪怕将医院家底掏空,也要支援武汉。”而这正是吉大二院作为白求恩精神传承地的真实写照。

  吉大二院的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有人主动请缨,瞒着家人驰援湖北武汉;有人坚守岗位,夜以继日奋战在救治一线。尹永杰说:“我们科室超过80%的人不止一次地去往抗疫的一线,在武汉、在新疆、在西藏、在省内发生过疫情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我们冲锋陷阵的足迹。”

  据了解,吉大二院援鄂医疗队曾经创下了应用ECMO救治存活当时全国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患者记录,这一举动也被写进了《中国抗疫》白皮书。在这次的抗疫过程中,包括尹永杰在内,科室有两位同志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吉大二院重症救治医疗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如今,白求恩精神早已深深地融入吉大二院每个人的血脉当中,并将薪火相传,璀璨辉煌。

(责编:李源、董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