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投诉”2022年终盘点策划

九大关键词!人民网“人民投诉”发布2022年度消费维权热点

人民网记者 崔元苑

2023年01月04日08:37 来源:人民网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关联着经济增长,也关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平台共收到投诉48048件,投诉量同比增加175%,可以看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持续提升,通过维权渠道进行投诉,依法依规、科学寻求消费权益保障的主动性增强。在线教培、医美整形、快递赔付、电商价格、新车消费、露营旅游、共享消费、智能家电、预制菜品等成为平台2022年度消费维权“热点”。

【关键词一】

2022年以来,不少教培机构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出现无征兆闭店、无法兑现课程内容和退款承诺。在“人民投诉”平台上,用户投诉聚焦在——“承诺的直播课变成录播课”“虚假宣传0元买课、学费全额返,以免试、名额有限、考不过包退、高额挂靠等,诱导分期贷款”“没有报考资格却被忽悠交费,不给退费”“买了几万元的课程,结果现在没法继续学,也不退款,强制换课”“不按约定返还学费,培训费的贷款还不上也停不了”“一天课没上,24小时内提出退款申请,拒不履行7天无理由退款”……

用户投诉部分教培机构虚假宣传、服务欺诈、不履行退费承诺的问题。(“人民投诉”平台截图)

人民网“人民直击”栏目曾针对开课吧、武汉聚狮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尚德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加盐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几个典型机构存在的虚假宣传、缺乏资质、价格欺诈和退费难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曝光。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北京开课吧科技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等多项问题,被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共计处罚244万元。

对此,中消协提示,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要查看所报课程是否符合政策要求,选择合规的机构,不轻信“名师助阵”“包报名、包拿证”等宣传,不轻信口头承诺,任何承诺都应写进合同;在签订培训合同前,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的条款,不要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谨防培训贷陷阱和停业跑路风险。参与职业资格类培训,要事先了解报考条件,防止培训机构弄虚作假。

【关键词二】

近年来,医美产业迅猛发展,但虚假宣传、非法行医、假货频现、价格欺诈等顽疾屡禁不止。“因医生技术或产品问题,隆鼻后没达到预期、填充物不到位、双眼皮修复多次仍失败,医生、机构拒不承认不赔偿”“以充值有送为由,诱导一次性大额充值,没做完,卡内余额不给退”“被忽悠买了高价全流程服务套餐,宣称用于巩固疗程效果”“效果与治疗前描述不一致,还被忽悠购买的护肤品,并拒绝退还未消费项目费用”,在“人民投诉”平台上,上述医美乱象被网友们纷纷诟病。

用户举报医美整形机构非法行医,诱导大额充值消费,整形失败后拒不承认、拒不退款等乱象。(“人民投诉”平台截图)

这些乱象不仅破坏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更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甚至带来生命危险。2022年12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曝光了一批医疗美容行业乱象典型案例,涉及未取得相应医师行医资质擅自开展医美服务等诊疗活动、医美企业发布虚假违法广告、医美诊所违法违规购买、储存、使用毒性药品A型肉毒毒素等。涉事医美机构包括绵阳市美尔芮美容服务有限公司、新疆熹美医疗美容诊所、合肥市美希淑颜医疗美容有限公司、金华市郦港医疗美容门诊部有限公司等。

医美消费事关自身健康,应慎重选择。对此,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时,可通过卫生部门的官方网站,查验医美机构相关经营证件是否合规、有效,了解医生是否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等相关信息。在签订合同时,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条款是否合理,除检查医疗机构和操作医师是否具有相关资质以外,还应检查麻醉、场所消毒、药械使用等各项目的标准和收费明细,确保自身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在医疗美容前,消费者应当对所做项目的信息和内容充分掌握,与主诊医师充分沟通,知悉该项目的风险性与禁忌症。消费者应留存好消费凭证,在医美消费过程中,如果遇到权益受损问题,应当及时有效维权。

【关键词三】

2022年以来,快递物流在给民众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快递丢失、损(缺)、未按保价赔偿、理赔规则混乱等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曝光。在“人民投诉”平台上,“保价20000元,快递运输损坏不给全额理赔”“快递丢失近5万元货品,只同意赔偿4千”“外箱破损,部分货物丢失,保价2000元,物流只赔偿200元”“送丢大件价值六千元,已保价、拒赔付”“快递丢件,只按照邮费10元的7倍标准赔偿”等投诉问题频发。

用户反映快递物流损毁、丢失快件拒绝理赔,不按保价理赔和理赔金额不合理的现象。(“人民投诉”平台截图)

此前,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顺丰快递就因保价理赔纠纷频上微博热搜,话题涉及“顺丰寄丢20克黄金保价八千只赔两千”“顺丰保价1.8万的单子只赔500”“顺丰寄丢11000元手机仅赔1000”等,不少消费者质疑快递保价形同虚设。

快递公司保价形同虚设,赔付标准任性而为,保价赔偿难,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对快递行业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对此,中消协律师团律师认为,虽然《邮政法》规定,未保价邮件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邮政企业的最高赔偿额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但快递服务不同于邮政普遍服务,快递企业也不属于邮政企业,应当适用民法典等有关民事法律的规定。根据《快递暂行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快件延误、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对保价的快件,应当按照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与寄件人约定的保价规则确定赔偿责任;对未保价的快件,依照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确定赔偿责任。

【关键词四】

2022年以来,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明码标价”,严禁商家虚假促销、不履行价格承诺、价格欺诈的行为。但还是有不少商家通过模糊概念、以各种理由设置障碍,行假优惠、假价保之实。

用户投诉“双11”期间商家价格欺诈的乱象。(“人民投诉”平台截图)

在“人民投诉”平台上,网友吐槽购买床垫的经历时称:“直播间宣传‘领取1350元的优惠券,到手价2399元’。商家当时宣传的到手价是不包含平台优惠的,但事后却反悔说是包含平台优惠券的。”还有的用户倾诉“预付定金购买比正式开售直接买更贵,定金不退,感觉被黑了一把”。在保价方面,有消费者反映,在某官方旗舰店购买了原价2890元的吸尘器,去掉优惠入手价2680元。“双11”活动开始后,宣称有价保的该款吸尘器2570元就能买到,平台、店铺客服均以商品原价不变,只是由于可用会员券为由拒绝价保。

针对乱象,各地监管部门和消保委建议消费者理性消费、按需购物。要仔细阅读促销规则,了解优惠券使用条件、折扣范围和期限等。同时,要提前关注商品的价格变化,避免陷入商家“先提价后打折”等套路陷阱。对于因支付定金不退导致利益受损的消费者,中消协特别提醒,通常情况下“定金”支付后,如果消费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或因自身原因不想购买此件商品了,“定金”是不予退还的。遇到保价也不要盲目、冲动。中消协建议消费者提前明确保价时间、保价方式、价格范围等规定细则,并及时咨询商家和平台客服,必要时留存聊天记录、广告宣传页面截图等证据,便于产生纠纷时进行维权。

【关键词五】

“订了一辆新能源车,签完购车合同后,3个月多未交车,承诺优惠不履行,并且未通知消费者对车辆进行减配”“购买新车至今未交车,多次询问官方人员,都回复仍在生产,交车日期无法确定,一拖再拖”“买不了车,预付的定金也不给退”“我的新能源车指标有效期是12个月,可眼下光等提车就要6-7个月”……2022年以来,很多准车主遭遇了“提车难”的焦虑,在“人民投诉”平台上,许多汽车知名品牌都被点名。

用户吐槽新车逾期交付,经销商诱导加钱提高配车,无法交车也不给退定金的遭遇。(“人民投诉”平台截图)

有媒体报道分析,当下,原材料涨价、汽车芯片短缺、物流阻滞等问题是导致车企延迟交付的主要原因,不过,如果汽车厂商因期待降低成本而推迟交车时间,则涉嫌将企业自身的商业风险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对此专家倡议,消费者在购车时与企业签订合约,应在合同中约定延迟交付车辆时,车企应承担的违约责任。此外,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对车企延迟交付的现象予以重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消保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陈音江表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汽车销售领域变相加价、隐性收费、强制搭售、虚假宣传、车辆安全等消费者反映突出问题的监管,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行为,从而引导、规范新能源车行业健康发展。陈音江提醒消费者要注意留存购车、维修等相关凭证,对商家有关退还购车定金、保险押金等的口头承诺要格外留心。他建议,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要注意留存定金或押金收据,必要时对商家的口头承诺进行录音,主动争取签订纸质的定金或押金退还协议。

【关键词六】

露营在2021年就成了“热词”,到了2022年更是“火出圈”。然而,在本地游、周边游带动的“露营热”背后,也充满了各种烦恼和闹心。“承诺的帐篷没有提供,说是还要给撑开,太麻烦”“旅游度假区露营收费不合理,预订了580元山地露营套餐,负责帐篷搭建的没人搭”“服务品质参差不齐,停车难、洗漱难、卫生环境太差”“没有水源、公厕卫生堪忧、垃圾清理不及时”,在“人民投诉”平台上,网友倾吐了露营“囧途”的各种糟心事。

用户投诉旅游度假区露营收费不合理,露营服务体验差等问题。

(“人民投诉”平台截图)

露营休闲旅游需求在迅猛增长的同时,市场逐渐暴露出发展不规范、供需不平衡、设施不健全、安全有隐患等问题。2022年11月,14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丰富旅游休闲产品供给,有序引导露营旅游休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在露营消费中,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选择通过露营地经营者预订露营服务的,应先核实露营服务的具体内容,明确是否包含门票、停车服务,是否需要提前预约,以及使用时间限制、退订规则等。还要注意经营者是否免费提供帐篷、野餐桌、野餐垫、烧烤架、炭火等露营野炊工具,不在提供范围内的,消费者要记得提前自备。消费者还要提前了解露营地的基础配套设施情况,例如营地面积、可容纳人数、停车场、水源、卫生间离营地的距离等,再结合其他消费者的满意度评价,综合选择合适的露营地,避免遇到宣传图片与实际严重不符影响露营体验。

【关键词七】

2022年,“充电宝刺客”着实把消费者“刺”到了。“在家用充满电仅需半个多小时,共享充电宝充电一小时只能冲20%的电”“想要归还,急得找不到卡槽,无法及时归就只能被持续收费”“机场、火车站、景区附近的共享充电宝价格相对更高”“未消费过,在河南收到武夷山风景区的订单支付信息”“使用归还后没有停止计费”“充过一次电后,就被在未知情下自动扣费俩月”“因超时无法归还,被迫租变买”……“人民投诉”平台上,充电宝相关消费问题的投诉不在少数。

用户投诉部分共享充电宝品牌归还难、乱扣费的问题。

(“人民投诉”平台截图)

价格贵、归还难、服务差,共享充电宝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体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上海市消保委发布《共享充电宝服务比较试验结果通报(2021)》,对市面常见的共享充电宝品牌进行消费体察发现,“消费者以为归还成功,但实际未成功,也没有相关提醒,需消费者自行确认是否归还成功”“部分机柜地址标注不明,需多方打听才能找到,APP/小程序上都存在因地址标注不详细或者错误、自带的导航路线或距离显示错误等原因而无法找到机柜的情况”“此外,各品牌虽然在2-5分钟内归还免费,但超过计费单位1分钟也会按照30分钟或60分钟计算”“在测试中发现存在非法收集信息情况,小程序都没有加密传输用户的手机号,容易被中间人攻击施以窃取和恶意利用”。

2021年6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哈啰、青桔、美团、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限期整改,明确定价规则,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信用中国网站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京朝市监处罚﹝2022﹞1555号)显示,街电充电宝因租赁柜柜身价格贴标注不真实,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第九条的规定,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00元并责令改正。

上海市消保委建议,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优先选择网点多的品牌,留意相关APP或小程序中的即时信息。归还后及时确认是否成功,若遇到纠纷,保留截图或视频等证据,以备后期维权。

【关键词八】

随着现代科技和产品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近来,家用电器等产品智能化程度提升迅速,家用洗地机、智能晾衣机、无人机、射频美容仪、智能马桶、空气炸锅等智能产品满足了用户更多生活场景的需求,并逐渐成为消费的新趋势,但与此同时相关投诉量也快速攀升。“人民投诉”平台梳理发现,智能家电的消费纠纷诸如“智能马桶漏水、马桶翻圈没反应”“拖地机器人系统升级后出现系统故障,售后无法解决”“质保期内不给免费维修、不履行三包、退换货难”“美容仪使用后爆痘”“空气炸锅时间转盘未结束,但机器已停止工作”等问题突出,不少产品涉及大品牌、知名品牌,令消费者苦恼不已。

用户投诉智能马桶、洗地机、空气炸锅、美容仪等智能家居产品质量不稳定、虚假宣传功能的问题。(“人民投诉”平台截图)

市场上绿色智能家电品牌众多,产品类型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选购智能家电产品时,一是要首选知名品牌。二要根据实用功能选择。功能实用的智能家电应该具备多种控制方式和拥有自我学习的智慧功能。三是要注重产品的兼容性、扩展性。四是要关注智能家电能耗水平。注意查看产品是否贴有蓝色“节”字标识。五是要选售后服务有保障的品牌。最好是签订售后协议,如发生消费纠纷,可先与卖家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应及时拨打12315热线,或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键词九】

近年,预制菜成了餐饮行业“新宠”。生鲜超市、电商平台上,南北风味、煎炒焖炖的预制菜成为年轻群体“新宠”。但可以看到,这个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存在不少痛点。在“人民投诉”平台上,“方便是方便了,但里面用的食材新鲜与否,心里确实没底”“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都没标注清楚”“餐厅、酒店竟然使用的预制菜,感觉被欺骗了,钱花得不值”等投诉频现,预制菜的质量安全问题和信息知情权引发网友热议。

用户反映预制菜食材变质、标准缺乏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人民投诉”平台截图)

据了解,目前广大消费者诟病的预制菜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当前不少制菜加工企业属于作坊式生产,规模小、竞争力弱、产品单一,无法实现生产流程标准化,造成质量及稳定性较差。此外,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预制菜的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对此,消协部门提示,如果餐馆经营者销售的菜品是预制菜,应事先告知消费者,使消费者对于自己消费的菜肴是否使用了预制菜拥有知情权,并据此作出符合需要的选择。只有提前告知,才能让消费者选得安心、买得放心、吃出信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认为,预制菜信息掌握在商家手中,商家的告知义务是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不能使相关权益受到损害。预制菜行业还在发展中,市场监管部门要消除监管盲区,提升监管效能,加大监管力度,用好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监管、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等权限,进一步完善食品行业的监督机制。

手机“扫一扫”查看更多内容

年底医美整形“坑”多 网售药品虚假发货……12月消费投诉热点出炉

保险收益涉欺诈、网购退货难退款难……11月消费投诉热点有这些

“双11”消费维权数据报告:价格欺诈仍“闹心” “闪电”发货退款难

(责编:崔元苑、高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