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赛场之外 他们这样逐梦冬奥

记者乔业琼

2022年02月21日15:08 来源:人民网

日前,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接受了媒体专访。她表示,“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水平令人赞叹”,这将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持续推动中国冰雪运动发展。

北京冬奥会大幕落下,中国代表团创造参赛史上最好成绩,为冰雪运动创下新高度,开启新征程。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同样争分夺秒、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努力拼搏,他们是冬奥会医疗保障人员。今天让我们走近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倾听他们的故事。

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救护车组:每天都在路上

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每天要接待约5000-60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工作者和持权转播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媒体运行和新闻宣传的总部也设立于此。这里虽然没有激烈的比赛,但人员数量多、工作时间长,非急救保障任务同样重要。

国立龙在场馆备勤。受访者供图

国立龙是主媒体中心救护车组协调员,除了救护转运工作外,还负责和场馆医疗经理及医疗官的沟通协调。2022年1月4日救护车组进驻主媒体中心,大家分成3组,24小时轮班。

接到任务、接上患者、送到医院、前往消杀点消杀、返回场馆,完成一次转运任务往往需要2个半小时。“大家说我们好像每天都在路上。”国立龙笑着说。

大年三十的晚上,正好是国立龙值班,正在跟孩子视频,突然就接到了医疗官通知,一名男性患者,左耳疼痛,需要转运到指定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匆匆跟孩子说了声再见,国立龙就和同事赶赴了现场。

刘卫廷(右一)及同事在执行转运任务。受访者供图

刘卫廷今年50多岁了,是主媒体中心医护人员中年龄最大的。2月9日临近中午交班,刘卫廷正在食堂用餐,这时一名外籍人员突发心脏疾病,需要立即转运到医院。刘卫廷马上放下筷子,推起担架招呼着同事就赶跑着去接病人。

见到病人时,在场的年轻人都傻眼了,目测病人体重有300多斤,如何搬到担架上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技巧。刘卫廷弯下腰来,一边指挥身边的同事,一边用力搬运,就这一下吃了力,三四年前曾经出现的腰间盘突出病症复发,立马疼的直不起腰来,但他还是忍着疼痛把病人送到了医院。

等任务结束时,刘卫廷脸色苍白,汗水湿透了全身,已经无法正常行走,疼痛已经从腰部蔓延到左腿,诊断为外力引起的腰间盘突出进而压迫腿部神经病痛。面对大家的担忧和关心,刘卫廷表现得特别轻松自然,宽慰大家说休息两天就可以再上岗。哪怕不得已卧床休息,刘卫廷也会每天打电话,叮嘱大家要严格遵守场馆制度,做好保障工作。

五棵松体育中心救护车组:等我回来

吴传宇(右二)为志愿者进行培训。受访者供图

“对不起,我们的婚礼要延后了。”

确定参加冬奥会医疗保障任务后,五棵松体育中心救护车组组长吴传宇就做了推迟婚礼的决定。“冬奥保障任务很重要,我等你回来。”爱人对他的决定特别理解和支持。

就这样,连一套婚纱照都没来的及拍,吴传宇就全身心投入到了冬奥保障工作中,制定方案、完善流程、采购物资、检修车辆,为赛时救护车组执行急救转运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2022年1月23日,作为五棵松体育中心救护车保障组组长,吴传宇带领5车组31名保障人员正式进驻场馆。由于赛程密集、保障任务繁重,吴传宇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轮岗时间,始终坚守在一线,每天工作长达15-16个小时,累了困了就在驾驶室稍事休整。

“等到冬奥会结束,等到春暖花开,等我回来,我们再举办一个盛大的婚礼。”吴传宇对爱人承诺。

杜勤锋在检查医疗设备。受访者供图

五棵松体育中心救护车组医生杜勤锋的爱人怀孕快7个月了,正是需要陪伴和照顾的时候。可是面对冬奥会医疗保障任务,他还是告别了家人,毅然选择了奔赴冬奥保障一线。

2022年2月5日,五棵松场馆东北门外一名网约车司机在车内无意识。接医疗官通知后,杜勤锋和车组司机张帅、护士韩嘉慧立即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张帅发现网约车司机意识不清但车辆仍属于启动状态,张帅果断将车辆熄火并拔下钥匙。经医护人员初步判断患者脑血管意外、脑出血,杜勤锋车组立即将患者转运到了医院。

杜勤锋跟爱人说:等到冬奥会结束,等我回来,我们一起迎接这个可爱的小生命。

(责编:乔业琼、吕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