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疾病早发现为何难实现(养生杂谈)

熊  建

2021年05月28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不管哪一科的医生,做哪一种疾病治疗的科普时,差不多有一条总要讲到,就是早发现。

  比如大肠癌,其发生、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5年、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有无数个机会发现它,干预它,消除它。

  此外还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都有早发现的机会。可人们往往不在意,在漫长的时间里,任由不健康的生活因素不断积累,身体上的小毛病不断增多,到了一定时间,量变引发质变,才发现病程已经进入中晚期。治疗起来,花钱不菲不说,自己遭罪,还不一定能治好。

  健康的含义是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如果很多疾病能够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那就是最大的成功。而且,从技术层面看,大部分慢性病的早发现是能够做到的。但是,为啥医生、专家、媒体磨破了嘴,早发现的实现还是比较难呢?

  研究表明,决定健康状况的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仅占8%,遗传等生物因素占15%,超七成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慢性病是生活方式病,难以早发现的根本,在于难以改变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存在很多不健康因素:熬夜、饮食不规律、大鱼大肉、高盐高糖、运动不足、抽烟喝酒、心情阴郁焦虑……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沾点儿。

  吊诡的是,对于这些不健康因素,人们不是不知道,不存在知识盲区,但好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飞蛾扑火一般。对此,不自律、没恒心是最容易解释的,但不是唯一答案,可能也不是根本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系统里,这个系统高度精密,环环相扣,无限追求效率。但各种系统参数中,唯独对人的健康不甚关注。因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想转变就能转变得了吗?生活方式极大地受到工作方式的制约。

  以前,工作效率低,一个星期只能办一件事。今天,工作效率高,一天能办7件事。高效率的同时,势必要压缩吃饭时间、搅乱休息时间、推迟休闲时间。比如,一个程序员,经常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一件工作,他必须加班加点,加上公司有晚下班报销车费的制度,因此延长工时成了合乎逻辑的做法。

  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下,饮食无法规律,营养无法均衡,因为无暇顾及。就算养生专家介绍100种健康食谱,也无法、无力施行。

  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但知易行难。对于一个每天奔波于工作、忙碌于家庭,连个人爱好都不得不舍弃的人,健康的排序能靠前吗?在不少人那里,生活压力之下,健康问题只要不浮出水面,就不是问题。

  因此,要想切实做到疾病早发现,仅靠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还远远不够、也不现实,必须提升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关注,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也就是说,真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责编:孙红丽、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