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疑难重症和功能康复并重——廖贵清团队颅颌面部肿瘤诊治策略

2020年12月18日15:56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2010年,脸部长了巨大肿瘤的“阿凡达”女孩在屡经求医无果的坎坷后,终于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完成了一场 “惊心动魄”的手术。术后不仅面部外形、视力和呼吸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恢复,并且还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爱情。原本只能披着盖头出门,现能够回归正常生活的她,既是颅底、颅内外沟通肿瘤患者的福音,也是廖贵清团队 “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术”的优秀成果。

廖贵清教授作为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技术组组长、华南颅底外科多学科学术共同体牵头者,其团队长期致力于颅颌面肿瘤联合根治,坚持口腔颌面大型软硬组织缺损修复和功能康复并重,不断实现疑难诊治的突破、提升患者生存与质量。

外形与功能重建并重,精益求精救重症

颅颌面是人体中结构与功能最为复杂的部位,因此位于颅颌面的肿瘤极大程度影响患者咬合、发音、吞咽、呼吸等功能,且其属于毁容性疾病,对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口腔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新发及死亡病例逐年上升,五年生存率不及50%,在我国广东省高发。为提高口腔癌的诊疗水平,廖贵清团队树立以手术为主、外形及功能重建并重的综合治疗理念,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在颅颌面部肿瘤诊治中做出突出贡献。

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术是对涉及颅底肿瘤的极高难度和风险的手术,属于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管理的第三类医疗技术。对于涉及颅底复杂血管和神经结构的肿瘤,廖贵清团队在联合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结合数字化外科技术如手术导航系统、3D打印技术,实现肿瘤在颅底结构中的精准定位和整体切除,并达到重建患者软硬组织缺损,恢复颌面外形、口颌系统及相关神经功能的效果。

颌骨大型囊性肿物是一种颌骨内大型的占位性病变,对骨头、牙齿和神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截骨手术治疗对患者颌面外形及咬合功能是一次重大的打击。结合多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廖贵清团队对颌骨大型囊性肿物的治疗推崇以开窗减压术为主的序列治疗,并在全国进行讲学和大力推广。这种新型方式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受影响的骨头、牙齿和神经,还极大减少患者生理及心理创伤。

精准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化携手,积极探索解疑难

如何预测、诊断和治疗口腔癌颈淋巴转移是口腔癌诊治中的重要一环。为解决这一难题,廖贵清团队率先开展口腔癌单细胞测序,揭示实体瘤的异质性;利用多组学、多模态的分析方法,力求实现口腔癌患者全程多阶段管理;运用人工智能系统,对颈淋巴结影像学进行智能化诊断,提高其影像学检查效能;开展早期口腔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相关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补充并提供口腔癌颈部淋巴诊治方法的循证医学证据。

廖贵清团队在口腔癌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个性化修复有独到的临床和研究经验:强调以咬合为导向的颌骨数字化精准重建,以建立华南地区全人群咬合及颅颌面骨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影像组学及3D打印技术,推进颌骨重建的全面数字化和精准化;力求以吞咽、构音功能为导向的舌体精准再造,总结口腔癌术后患者康复变化规律,形成预测模型,并建立口腔癌患者专用的言语功能评价体系及信息化语音数据库,为个性化修复重建策略及训练方法提供参考;推进基于多细胞3D打印技术的口腔颌面软硬组织打印体系的研发及产业转化,为以咬合为导向的颌骨重建进一步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功能训练与营养指导兼顾,精细入微助康复

廖贵清团队长期从事口腔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提出并强调“筛查-临床评估-喉镜吞咽功能检查-数字化吞咽造影分析-高分辨率咽腔测压” 等阶梯式个体化精准评估,配合营养管理、功能训练、食物调配、气道管理和呼吸管理等精准吞咽功能康复。在舌功能测定和训练、口腔感觉和运动训练、舌肌训练智能设备开发有良好的临床研究基础,在吞咽障碍的神经调控、气管切开后呼吸-吞咽流体动力学改变等临床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针对口腔癌术后出现的言语障碍,团队开展系统性言语功能评定与治疗技术的开发,制定合适口腔癌患者的言语障碍评估量表。同时,通过计算机辅助言语障碍评估与训练系统,积极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下的认知训练,增强言语障碍患者的依从性和趣味性,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为长期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个性化营养指导,团队建立了口腔癌患者出院后营养微信平台。顾问及运营团队由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康复科医生、肿瘤科医生、营养师、技师和护理团队组成,患者可通过线上反馈及线下咨询检查进行营养风险及康复情况评估。

国内支援与国际互助同行,齐心协力抗疫情

COVID-19在2020年对全世界人类带来了巨大冲击,各国都在围绕如何预防、检测和治疗病毒开展研究。疫情期间廖贵清团队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合作,开展了运用唾液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的研究。研究发现,唾液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的敏感度高于咽拭子及其他样本。本研究结论为唾液在新冠病毒大规模检测的应用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团队开展关于新冠患者神经感觉功能障碍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神经感觉功能障碍发生于患者早期感染阶段,可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并写进国内相关指南。

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廖贵清团队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于中、美、泰三方的国际抗疫交流研讨会上介绍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抗疫经验。同时,作为唯一特邀发言的国外团队,在美国OMFS COVID-19 Response Conference会议上作了大会发言。廖贵清团队在国际口腔“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包括新冠病毒检测、院感防控,坚持危急重症救治和分级预约就诊等,向全球提供中国的抗疫经验,引起广泛响应。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供稿 案例编号:153103408)

(责编:孙博洋、李轶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