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改进POCT技术 实现医疗效率

2020年12月16日15:04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以及高效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使得体积小巧、操作简单、报告即时的实验仪器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中国医学装备协会POCT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多次专家论证基础上,将此类检测统一命名为现场快速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 POCT)。但随着POCT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设备众多、管理难度大、成本效益不均衡、检测结果难以溯源或保存,以及人员资质管理不完善、质量意识薄弱、室内质控执行情况存在盲区、检测结果的判读存在风险等诸多问题。

对此,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存在的风险问题展开一体化统一管理。首先,组建跨专业、多部门合作的POCT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牵头负责,充分履行委员会集体职责及各部门分管职责。委员会全面负责POCT项目的管理工作,以及相关制度与流程的审定、POCT检测项目审批、设备评估与选购、统筹效益分析、临床科室开展POCT申请的审批、通过培训和考核的操作人员授权、听取并审议POCT项目院内比对情况分析及相关问题决策,不定期召开管理会议,收集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反馈,并进行总结与改进。其次,制定POCT管理制度,内容涵盖POCT全流程的工作要求、质量管理要求以及仪器操作SOP文件、报警处理流程及实验室比对操作流程文件、报告格式等附件内容,由管理部门组织不定期督查以促进落实。同时,设立POCT协调员,负责协调临床与各主管部门间的工作交接,收集、沟通反馈问题,并在新增设备时,组织进行可行性论证与成本效益分析、设备准确度与精密度评价等,最终提交POCT委员会进行讨论、审核。同步施行科室与人员双授权管理,执行定期培训、定期考核再授权。联合信息系统改造,实行授权人员的信息认证、检测前的设备强行质控及危急值提醒、报告审核发布等系统闭环操作,过程中无人工操作的介入,实现信息闭环,避免人工差错的同时,节约时间成本。每日室内质控结果,自动上传数字化管理平台,并生成质控图。同时生成失控自动纠错记录,提供失控处理记录维护界面,最终形成各设备的质控记录与失控处理报告。对于连续监测性POCT项目,则在数字化平台提供全院监测值的统一查看平台,辅助进行科室或院级的血糖异常患者连续管理与跨科室会诊管理。最终,形成一体化闭环式管理模式。

实行闭环式管理后,形成了比较成熟的POCT管理体系。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约了成本,并在安全性与便利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以POCT血糖检测为例,信息化管理方案省略了检测过程中的打印空的POCT血糖检测记录单、手工填写患者信息、手工抄录检测结果、人工通知医师检测结果等步骤,检测流程升级后简化为:启动血糖仪(24小时内进行一次室内质控检测)→扫描操作者ID→扫描患者ID→采末梢血检测→结果自动上传各平台与终端→出院时集中打印归入纸质病历归档。将室内质控流程由原来的质控操作→记录检测值→描记质控图,简化为仅进行质控操作,由系统自动回传结果并进行质控图的描记工作,实验室比对流程也简化为仅进行采血检验及送检实验室检测的必须步骤,省略了填报比对记录单、人工统计计算及发布比对报告的步骤,既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步骤简化工作又保证了各环节传输的准确性、缩短时效,同时实现了各环节管理端的实时监管,提高了管理效能。

既往常因操作人员熟练程度较差、单机设备分布交错重叠,造成检测试纸浪费及重复分布区域检测量不足造成试纸过期浪费。改进管理流程及方案后,操作人员均为资质人员,并设置专管员负责终端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操作失误浪费和管理浪费。此外,以血糖为例,既往全院合计84台不同品牌型号的血糖仪分布在76个临床科室中。经过统一管理后,增加使用量较大科室的设备台数,关停使用权限及合并病区共享分布,全院73个科室/病区共合理分布79部终端设备。其中,6个病区分布多台设备,12个病区共享使用设备。设备分布区域更加合理,也因此减少了重复支出。在动态监测检测量的过程中,对13个月检测量小于成本支出的科室进行关停,或与其他科室/病区进行设备协调共享,进一步控制了成本。通过建立POCT管理委员会及协调员的管理工作体系,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设备应用安全性与使用便利性,也避免了临床的使用需求与管理者审批之间的矛盾。临床科室往往反复强调快速检测对急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价值,而忽略检测的准确与安全性;检验中心则更偏重规范检测的必要性与准确性评价;院方管理部门则从更高层面考虑全院设备分布合理性、环境与检测的安全性及成本效益分析。通过POCT管理委员会进行多部门协调商议、调查评价,则能更好的平衡各方需求。

相较以前,POCT检测在工作流程与管理流程、终端设备准确性保证与校验、综合成本控制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一在血糖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逐步推广到床旁血气分析、心肌标记物等急危重症患者需求迫切的及时检测上,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与满意,实现医疗效率。(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案例号:313104283)

(责编:许心怡、崔元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