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棠:显微外科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项实用技术
显微外科在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起步, 80年代后期至今得到快速发展,在各应用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1963年陈中伟教授医疗团队施行断肢再植手术,并最终获得成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朱庆棠介绍,显微外科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项实用的技术。狭义上的显微外科是一个修复重建过程,主要是把断裂的血管、神经等“小东西”精确地重新接起来,或者在自己身体“拆东墙补西墙”,把有血供的东西挪到需要补充的地方,比如手脚,把它接回去这是一种,另外一种是外伤之后缺了一块,从身体的另一个地方挪一块去补。
显微外科手术不仅考验医生的技术,还考验医生的耐力,缝接小血管所用的线比头发丝还要细,且手术时间较长。朱庆棠举了个例子,例如肿瘤手术,肿瘤切除相当拆除危房,而修复肿瘤切除后形成的“大坑”,相当于在原地重新建新房子,难度比拆房子大得多。
传统的显微外科技术最主要应用在骨科和整形外科方面,当今在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男科等方面也有较多应用。朱庆棠分享了一个病例,“伤者一只手臂受伤后,虽然把断裂的血管接上了,但后来因为感染,血管和肌肉都烂了,无法再修,按常规的办法需要进行截肢。当时我们想了一个方案,他肩膀的地方血管是通不了了,我们就把他另外一只手的血管接到受伤的手上,通过搭桥的办法,用未受伤的手供养受伤的手,等把受伤手原来感染腐烂的血管更换掉,重新接通血流之后,再把两只手分开,这就需要比较复杂的显微外科手术。”
科研创新的首要方向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是如何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变成能够应用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的需求。第二就是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针对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话题,朱庆棠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现代外科技术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可视化、微创化,显微外科也迎来了新发展阶段,未来再生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为显微外科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显微外科医生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优质资源极度稀缺,免不了出现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互联网+医疗迅速发展,目前远程诊疗应用比较多的是看x光片和一些病理学片子。我觉得要多开发一些其他智能系统,让经过基本培训的非显微外科专业的医生,在智能诊断和辅助治疗系统的帮助下,能够达到一个显微外科专科医生的水平,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问题。”他表示。
据了解,疫情初发,朱庆棠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总队的领队,带领队员投入了抗疫第一线。医疗队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前线、后方群策群力,在普通隔离病房创建了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创立了“医护患一体化,救治康复全覆盖”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管理模式,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先进经验进行分享。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