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常态化防控也要考虑便利市民

郑宇飞

2020年08月28日08:50 来源:北京日报

架着临时栅栏,缠着尖刺钢条,贴着禁行通知……疫情防控早已进入常态化,部分小区、公园却还处在“只开一门”的状态,招致不少质疑。

疫情期间,根据防控要求对各类场所实施封闭化管理,充分排除隐患,有力保障了安全。然而,一些场所的相关举措未能跟着防控形势和工作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确实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有的小区本身面积较大,居民每天外出归家都要“绕大圈”,赶上时间紧张或身负重物,更显手忙脚乱;很多景区本设置有数个出入口,如今只留少数通道,路难找不说,也让游玩体验打了折扣。如今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公共场所的人流量明显加大,都走一个门,也容易造成拥堵,带来不必要的隐患。可以说,“只开一门”看似不起眼,但已经成为城市治理中的梗阻。

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我们对病毒时刻保持警惕,随时根据疫情的变化情况作出反应,采取不同应对措施,而不是在平时疫情已被控制的情况下依然不考虑群众生活便利,机械延续“关门闭户”的状态。从实际情况看,“不开门”的背后除了“过度谨慎”,恐怕也少不了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一方面,物业等责任方不愿承担风险,继续执行“老一套”,凸显自己紧抓防控,谁也挑不出来毛病。另一方面,根据当前防控要求,公共场所“多开门”意味着要增加值守人员配备、测温登记设施投入。“方便大家,就得麻烦自己”,在这样的心理下,开门难免会在一番利益权衡后被搁置。

从“战时状态”到“常态化防控”,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城市,都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对精细化治理其实有更高的要求,不能让坚持防控成为简单化一刀切甚至懒政的借口。我们看到,自疫情发生以来,整个城市的治理能力和诸多行业的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摸索中获得了提升。此前进入商超需手动登记,如今只需扫码就可记录人员往来;景区预约制度不断优化,适时调整可预约人数,提高了效率又确保了安全。事实证明,只要以人民为中心,肯换位思考,就能既搞好防控,又便利市民生活。

提高城市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需要更多相向而行。各方把规定落实到位不变形,市民对政策多多支持,我们的城市会更加安全宜居。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