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全民健康基石 全民健身焕发新活力
——写在第十二个全民健身日
崔元苑 杨迪
2020年8月8日是第12个“全民健身日”,今年的时空背景注定特别。一场疫情,让民众更加体悟到健康的重要性。全民健身风潮涌动,从最简单的广播操、跳绳、仰卧起坐到瑜伽、客厅广场舞、啦啦操……形式多样、全家上阵、活力满满。
运动健身无疑是主动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这也是建设健康中国,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关键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倾力谋划全民健身事业,将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路径和重要抓手。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更是把“全民健身行动”作为推进健康中国的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特别强调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
如今,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到着力解决群众“健身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再到“健身与疾病预防”的理念在千万个社区和家庭中传播、实践与厚植,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筑成实景。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显著提升
“运动是良医”。推进全民健身就是推进健康关口前移。
回溯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曾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时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同年8月25日,在会见凯旋的第三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叮嘱:“希望同志们充分认识体育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全民健身纳入其中。纲要指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到2030年,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疫情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居家健身、主动健康、预防第一的健康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民众保持身心健康、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的首选方式,被视作抵御病毒的“良药”。
在党中央的科学谋划与整体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最近的国民体质健康数据监测显示,城乡居民体质达标合格率为89.6%,比2000年87.1%提升了2.5个百分点。这组数据的背后,是15分钟健身圈的打造、健身设施的配备和完善、城乡健身环境的均等化发展和各类人群健身需求和热情的高涨。折射出了民众以“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凸显出了“大健康”“大卫生”理念贯彻的显著成效。
养成科学健康的运动观
让主动预防成为社会共识
全民健身既是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也是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的重要呈现。如今,从“能省则省”到“花钱运动换健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投入到了健身行列。在很多健身场所,银发一族成为常客,普拉提、瑜伽、哑铃等时尚健身项目受到他们的格外青睐。
63岁的金阿姨每天都要到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市民健身中心报到。“困扰了我20多年的失眠通过健身逐渐好转,现在安眠药也停了。”她尝到了健身的甜头。
今年70多岁的李阿姨是一位健身达人,40多岁时她曾因患肺癌被下了病危通知书。但她凭着顽强的意志,从死亡线上挣扎着活了下来。身体康复后,她开始认识到健身锻炼的重要性。先是自己走步、跳操、打太极拳,现在则迷上了去健身房,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游泳、器械等系统性锻炼。如今,她不仅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每天的生活也因充沛的体力充满精彩。“与其把钱花在看病吃药上,不如把钱放在健身上。”她如是感叹。
除了银发一族,现在很多中青年群体也成了亚健康的大户,颈椎病、腰椎病、三高等问题十分常见。“这往往都是长时间久坐造成的。久坐是当今慢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坐的时间长了,细胞和细胞之间的不良信号传导就出现了,从而为慢性疾病埋下了隐患。”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王正珍表示。
“全民健身行动”亦明确指出,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并能促进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
新冠疫情期间,线上运动会、直播教学、知识竞赛、居家健身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健身热情。跑步路线图网上展示、家庭室内定向、健步走等一系列新颖有趣的参赛方式,吸引了大批健身爱好者积极参与。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保健方式也在疫情时期成了倍受推崇的“香饽饽”。人们摆脱了“卧床躺”“身体闲置”,在运动中收获着健康与快乐的改善。
谈及疫情期间的居家健身经验,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向人民健康介绍,自己这个年龄还能做一些俯卧撑、冲拳、引体向上等运动。每天基本上保证早晨做200-300个俯卧撑,晚上做300-500个。“这样能够保持身体有一定的运动量,防止肌肉萎缩退化。一方面保持健康;另外一方面保持充沛的精力。”吴尊友说。
“我家上至80多岁老人下至5岁小孩,都跟着我在家跳操”“在家跳跳广场舞,既解闷又能活动筋骨,可谓一举多得”“多跳啦啦操,对腰背疼痛,下肢无力,脖子酸胀等都有很好的舒缓效果”……在疫情期间人民健康发起居家健身系列活动中,参与的网友们也纷纷留言,表达着自己的健康获益。
对于后疫情时代全民健身的推动,吴尊友建议要把运动当作自己生活和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下去。根据自己的身体机能状态,坚持一定的强度,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就能获得科学健身带来的很多好处。
“智能教练”“云健身”
全民健身焕发出新活力
个体的免疫力、抵抗力是预防疾病的根本基础。在大众主动健康与健身意识提升的背景下,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健身”模式越来越受到群众青睐。更移动、更智能、更轻便等特性,刷新了人们的健身体验,激发了大众的健身需求。
在北京市朝阳区东风桥一处健身小区,早晚锻炼的市民们纷纷点赞公园健身有了“智能教练”。这些户外智能健身器械。每一组器械上都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保证供电。市民使用健身器械时,其屏幕上可以实时显示多项运动数据。
“之前我大多在家里跟着健身APP 上的视频课程练习,现在则更喜欢到健身房现场接受专业教练的指导。全程训练下来,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趣味性都很强。”北京白领张红说。
随着民众健身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健身产业也在由“花费高、受众少”向“服务刚需、平价消费、数字化运营”转型。一些小而精的健身机构通过数字化改造,根据每位客户的“健身档案”开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这种订制化的服务,既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健身体验和效果,同时也能够降低成本、提升健身场地的使用效率。
同样,今年因疫情“宅”家,足不出户的线上“云健身”模式也开始风靡。人们的健身环境、健身方式在新的场景下悄然改变。
业内人士预测,经过疫情的考验,在线健身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人们在防疫期间养成的运动习惯会有所保留,定期运动有望成为常态。而这其中,将会迸发出很多产业新形式和机会点。
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提升了,人们的健身意识也更足了,健身消费热的背后反映的是大众对健康体魄的追求,对生命质量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身体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实现“两手抓、两手赢”的背景之下,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位置,继续构建覆盖面更广的、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为实现伟大的健康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