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科学诊疗,医教结合

守护多动症患儿的美好未来

2020年06月01日16:52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生产生活逐渐回到正轨,各地高校、中小学校也陆续开学,孩子们开开心心的回到校园上课,但家长们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据一些多动症儿童的家长反映,疫情期间有更多时间可以陪伴孩子,本以为是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实际竟是“鸡飞狗跳”。家长面对孩子调皮捣蛋、不能集中注意力上网课、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根本就没办法和孩子心平气和相处。现在好不容易迎来复学复课,但因为长时间居家隔离和突如其来的学习压力,不少患儿又表现出冲动、烦躁等问题。多动症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主任李斐介绍,多动症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有慢性、进行性、涉及生命全周期性等特点。“ADHD在我国的患病率为5%-10%,患儿数量在几千万,但目前就诊率仅约10%,且其中仅有约1/3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家长对ADHD疾病认识不足是一个相对大的现实挑战。”

倡导早诊早治,深化“医教结合”模式,呵护多动症儿童的成长

有数据显示,约30%的多动症可从幼年持续到成年。李斐认为:“如果在儿童或者青少年时期及早发现和接受正规治疗,ADHD能得到很好控制”,正因此,专家十分强调早诊疗的意义。

提及如何在中国医疗系统中推进ADHD科学循证诊疗时,李斐认为目前其中存在诸多壁垒,这在她发表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的文章《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全生态融合干预在中国的推进》一文中也有所提及,‘存在的主要障碍包括合格临床医生的短缺、全科医生缺乏培训、卫生系统中的转诊流程不健全、治疗的可用性问题、儿童和家庭的病耻感等。而解决这些障碍,建立创新性的慢性疾病医疗管理与服务系统,为ADHD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面的健康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深远意义。’

同时,李斐十分认可推行“医教结合”模式,她认为该模式能帮助学校了解专业的医疗诊治,携手医院帮助患儿及其家庭,形成学校、医院、家庭三位一体的干预网络和沟通平台,呵护多动症儿童的成长。

全生态融合干预——多动症儿童的“私人定制”治疗方案

李斐表示,多动症是一个围绕生命全周期的疾病,则更需要融合干预,类似于糖尿病、高血压的慢病管理模式。然而要实现全周期的慢病管理,要整合的资源是很多的。这也就是专家主张多动症儿童接受全生态融合干预的原因。

何为全生态融合干预呢?在交谈中,李斐做出了详细说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不仅仅是一个临床疾病,其诊治更是一个涉及人文、生态环境和文化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常规的药物干预、行为干预和课堂干预等方式之外,给出干预意见之前医生会仔细考量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全生态圈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依此来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加入影响因素对应的处理方式。“简单来说,每个多动症患儿都会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生态人文环境下,面临不同问题,因此在共同的治疗原则下,都有其个体化私人订制的治疗方案。只有围绕儿童,建立医生-家庭-学校-全社会的治疗联盟。才能有ADHD诊疗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好控制疾病,还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专家如是说。

守护多动症患儿的健康成长,家庭护理关爱不能少

ADHD常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动冲动,此外,部分多动症儿童对负性情绪和评价敏感,因此ADHD治疗效果都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专家建议:在陪伴ADHD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推动积极的父母教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干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值此六一儿童节之际,李斐也向ADHD患者和其家长们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就像兰花,只需更细致的呵护,便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家长们不要畏惧就诊和治疗,ADHD并不可怕,积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再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一定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牛建蕾)


专家简介

李斐,儿科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主任;教育部上海市儿童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特聘教授。

李斐是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我国儿科领域首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卫生部 “青年岗位能手” 、上海市首届“医树奖”获得者。李斐长期从事儿童多动症、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喂养困难等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近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4项,总经费1100万元,成果发表于Pediatrics、Nature Communic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顶级期刊,受邀为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撰写述评,并受世界神经精神药理大会邀请做杰出女科学家发言。 

(责编:许晓华、李轶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