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致敬!社区最美“逆行人”

2020年02月19日11:34 来源:北京日报

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了。丈夫拿着喷壶,从衣服到鞋底进行了15分钟全方位消毒,才把她“放”进家门。

今年要中考的女儿已经睡了。她洗完澡,第一件事就是给住在石景山的母亲打电话。从春节前到现在,她还一次没去看望过老人家。

从社区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她的眼泪一直簌簌地往下掉。因为累,也因为怕。

她叫刘京,西城区广内街道老墙根社区的一名普通社工。从大年三十到现在,连续20多天,她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一天也没休息。

谁家没有老人孩子,谁又是天生的钢铁战士?

但就在疫情暴发的特殊时刻,北京市千千万万社区工作者和刘京一样,以义不容辞的担当编织起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成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中坚力量。

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让人动容

刘京所在的老墙根社区一共12名社工,9名是“女将”。“从大年三十开始,我们全员上岗。”社区党委书记高红英是社区防控工作的总指挥。从大年初一开始,她带着社工挨家入户,给社区840多名租户逐个打电话,询问是否返乡等各种事宜。

840多个电话,要打多久啊?“多久也要打,嗓子冒烟也要打,确保每一个人都联系到是我们属地的责任。”高红英哑着嗓子说,自春节到现在,电话已经打了两三轮,特别是湖北籍租户,劝说他们尽可能延迟返京,而对于已经返京、居家隔离的租户更是密切联系,每天询问体温和需要社区帮助的事项。

一方面当着24小时在线的“话务员”,另一方面,包片入户、接诉即办工作也不能落下。为配合社区封闭管理,居委会给每一户都配发了出入卡。怕大家一窝蜂来社区领卡造成人员聚集,每一张卡片都是包片的社工亲自送到家里,那两天正好赶上北京下雪,很多入户社工鞋踩得透湿,手都冻僵了。

发着出入卡的同时,还问着各家的操心事烦心事。社工郑华入户时居民反映家里下水道堵了,他连中午饭都没吃,火速联系相关单位帮这家疏通了下水管道。有一位残疾居民卧病在床,身边没人照顾,社区得知,第一时间带着家庭医生入户探望,并发动热心志愿者送来米汤调养……

排查、测温、打电话、报信息……社区工作细微琐碎,但关系到每一户居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现在这个关键时期,再小的事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到严谨扎实。”面对高红英的高标准、严要求,全体社工没有一个向后退缩,各自克服困难,全身心扑到工作上。

其实他们每个人背后的故事让人唏嘘动容:社工刘伯,1岁半的女儿大年初二进了急诊室,她这个作母亲的却只能“狠心”把孩子丢给老人,自己在社区奔忙。社工郝沙沙家住门头沟,这些日子顶风冒雪来回往返,从没请过一次假;社工周娜得了支气管炎,本可以名正言顺在家休息,可是她一定要和大家在一起并肩战斗。

最让人揪心的是高红英自己。“2月5日,高书记的母亲去世了。”采访时,街道工作人员低声告诉记者。得知消息后,大家都劝高书记回家休息几天,高书记的回答却是,“家里的事有父亲和妹妹处理,我还是先紧着这里吧!”——为人儿女,她怎能不悲恸,只是在这关键时刻,她选择了坚守岗位。

面对疫情,谁心里都有怕。“我们也怕,家里都是有老有小的,每天甭管到家多晚,头一件事,就是给自己从头到脚消毒。”高红英说着说着红了眼眶,“这段时间,大家付出了很多,所期待的就是能让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都平平安安。”

你宅腻的家是他们奢侈的向往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有人把社区工作者比作“守门人”,发热病人线索搜集、返京人员信息排查,他们是主力军。

城市副中心北苑街道新北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亚义,前不久就遇到一个难题。

有环卫工人向社区反映,一名拎着两大包行李的女子在公厕的设备间停留了好一会儿,简单几句交谈中,这名女子隐约提到前不久在湖北汉口停留过。

接到电话,李亚义赶紧到达现场。女子有可能是来京找工作,但没处住旅馆。问她从哪里来,也闭口不说。李亚义着了急,立即向街道相关部门反映。关键时期,也不敢贸然将女子领到居委会,因为那里有一群工作者正忙着打电话、排查、发证等各种事项,万一发生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那是1月30日,天特别冷,我们几个社工就陪着这姑娘在冷风里站着,怕她冷给了她一件衣服披上,又给她买了一份汉堡充饥。”李亚义说。这种情形当时是第一次遇到,李亚义打了20多个电话与各方沟通。直到下午,决定先把这名女子送到一家指定的旅馆安置。为保障彻底通风,李亚义和另一名社工开着电动三轮车把女子送到了安置点,回来的路上,冷风飕飕的,吹得身上的羽绒服“像纸糊的一样”。

“心里也害怕,可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得走在前面。我们要是慌了,居民不就更不踏实了?”李亚义说。

新北苑社区下辖的科印小区有一户居民从湖北归来,按要求需要居家隔离观察。但热心的居民志愿者有一天发现,这家的电表还剩5度电了,但正在隔离的一家人浑然不知。李亚义得知后,马上和这家人联系,上门取了电卡,替他们充好电后又上门把电卡归还给他家。

有两个小区没有物业,没人管消杀,李亚义带着社工背着几十斤的打药桶,自己配消毒液,在没有电梯的老式6层楼房里爬上爬下,10个单元门每天上午下午各消毒一次,一天也没耽误。

至于顶风冒雪在小区门口值守,更是日常。

当被问及最近一次休息是哪天,李亚义掏出手机日历看了半天,“好像是1月18日,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六。”一眨眼,他已经连续在岗位上奋战了一个月。“听说有人在家都呆腻了,我们想在家踏踏实实休息半天也是奢望啊。”李亚义感慨道。

社工们白天黑夜连轴转的辛苦,居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要把社区干部累坏了,可就没人给我们服务了。”老住户韩双喜是社区环卫志愿者服务队的带头人,他带领骨干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紧密配合,承担起科印小区的出入口值守工作。用老爷子的话说,“大伙儿一齐使力,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

特殊战“疫”中的非一般亲情

每一名社区工作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有的家庭很特殊,两口子都冲在了抗“疫”一线。在这个本该聚首团圆的假期里,他们见面的次数反倒比平时还要少。

在丰台区宛平城社区,就有这样一对战“疫”夫妻。丈夫丁黎亮是管片儿民警,也是社区的民警副书记;妻子张海艳是社区的综治委员。夫妻俩原本要带着儿子回江西老家过春节。疫情发生后,两口子立即放弃了回老家的打算,把儿子留在家里,匆匆奔赴各自岗位。

从腊月二十九开始到大年初三,地区开展拉网式摸排,张海艳不是在居委会打电话作健康回访,就是在管片儿入户摸底,忙起来一天一口水也顾不上喝。而丁黎亮则忙碌在宛平城社区的各个管片之间,哪里的居民有不配合的了,哪里邻里有矛盾了……他的工作时间是24小时班和白班交替。夫妻二人偶尔在辖区内碰到,彼此没有太多的话,但都能感受到对方口罩下温暖的笑意。

不记得是大年初几,两个人各自挤出时间要陪儿子吃一顿团圆饭,但饭碗刚端起来,这边社区来了活儿,那边派出所也打电话询问管片儿信息,“那顿饭吃得热闹啊,本来想要的仪式感全没了,可儿子很为我们自豪,说我们是他心目中最亮的星。”说到孩子的理解,丁黎亮笑得很开心。

王佳妮、李晓振夫妻俩,一个是中关村街道知春里西社区的社区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一个是中关村街道科源社区的社区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两人工作的社区相距不远,但每天,只有傍晚交接家用车的时候,才有机会见面说上两句话,然后各自忙各自社区的一大摊事。“有人说最好的爱情莫过于志同道合,我想我们俩就是这样吧!”王佳妮说,眼神里透着温柔和幸福。

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兴政东里社区主任刘海新和在街道工作的爱人,以及在礼贤镇卫生院和右安门社区卫生中心工作的儿子、儿媳妇,一家四口全部投身在抗“疫”一线。才七个月大的小孙女没人照看,刘海新就托亲戚把76岁的老母亲从河北老家接过来,照顾小不点儿。“孩子有20多斤重,老人家每次抱着都费劲。自己需要上卫生间的时候,怕孩子从床上掉下来,她得先铺个毯子,把孩子放到地上。”说起母亲,刘海新忍不住哗哗地掉眼泪,可擦干了眼泪,继续义无反顾投身社区防疫工作。

这就是我们的社区工作者——

他们距离你我最近,是市民健康安全默默的守护者。

他们是普通人,却在防疫一线无畏“逆行”,甚至无暇周全照顾自己的家庭。

他们手拉手构筑起最令人安心的防线,为城市的非常时刻赋予了温情的底色。

致敬!北京千千万万社区工作者!(记者 王海燕)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